劉敏貞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桂城街道桂江第三小學 廣東佛山 528000)
語文課程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小學階段一直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浪潮中,小學語文統編教材應運而生。相對于其他版本的教材,統編教材在內容及形式上,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始終不變的是“文以載道”的原則。“道”是思想內容,它以語文教材為載體,“文”與“道”緊密結合。新的統編教材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而且人文性在教材中有了更加明顯的體現。語文教學要遵循“文道結合”的原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授業”“解惑”,還要“傳道”,即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德育滲透的主要渠道。語言文字作為表情達意的工具,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教師要善于因文釋道,讓學生從文本中受到思想教育,提高個人修養,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同時,教師在小學語文統編教材閱讀教學中,要進行德育滲透,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一個學生的成長,從德行來看,要有高尚的情操,要有美好的品德,這是當下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作為我國語文教材中的重要代表,每一篇語文閱讀課文都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元素,或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或有美好的孝親敬老美德,或有平凡而偉大的人生哲理,或有對大自然、對祖國河山的熱情贊美……字里行間都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思想內涵。因此。教師在平時的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注重多角度研究閱讀材料,設法挖掘文中珍貴的德育資源。[1]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每一篇課文的題目都是作者精心推敲出來的,結合題目能看到文章的主旨。題目就像一扇窗戶,透過它可以幫助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因此,教師要抓住題眼,揭示課題的含義,才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達到學文悟“道”的目的。例如,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課題已給了我們很震撼的感覺:為什么而讀書?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是周恩來在少年時代立下的宏偉志向。周恩來從小就有一顆熾熱的愛國之心,當其他同學還沒想過為什么而念書時,他已經明確提出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課文用少年周恩來這句鏗鏘有力的回答來做題目,充分展現了中華兒女博大的胸懷與抱負,題目已具備了明顯的德育元素。因此,教師要從課題入手,先引導學生理解“崛起”之意,并就題質疑:少年周恩來為什么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在讀題、悟題中,學生已初步體會到周恩來從小就決心為國家和民族,而奮斗終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幾乎每篇課文都配有插圖,有的還不止一幅。這些畫面鮮活、靈動,富有兒童氣息,與文字相結合,更利于形象直觀地呈現相應的人文思想。課文插圖大多采用彩色版設計,圖中凝聚著微妙的德育元素。首先,插圖體現的是鮮明的中國元素及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例如,一至三年級上、下冊的封面描繪的分別是:放風箏、過新年、玩皮影戲、舞獅子、捏泥像、包粽子的情景。封面內容都展現了中國節日習俗與民間藝術等,讓學生在感受傳統文化的同時,萌發民族的自信心與自豪感。又如,二年級下冊“識字”單元之《神州謠》,配以云霧繚繞的山脈與氣勢雄偉的萬里長城;四年級上冊《出塞》《涼州詞》等古詩,配以巍然聳立的邊關與威風凜凜的將士;二年級上冊古詩《登鸛雀樓》和《望廬山瀑布》;二年級下冊古詩《村居》和《詠柳》;三年級上冊古詩《山行》和《望天門山》均配以山水、花鳥等中國傳統水墨畫,給人帶來別具特色的中國風氣息。其次,插圖體現的是中華傳統美德及正確的價值觀。例如,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配以毛澤東帶領戰士和鄉親們一起挖井的插圖,傳遞著做人應學會感恩,并知恩圖報的美德;二年級上冊《難忘的潑水節》,配以周恩來與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的歡樂情景,傳遞著民族團結及國家富強、民主、和諧的核心價值觀;三年級上冊《搭船的鳥》,配以鳥兒坐在船頭悠然自得的美好畫面,傳遞著人與動物相處過程中的融洽與和諧。最后,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挖掘教材插圖中的德育含量,引導學生讀懂畫面內容,激活插圖的德育功能。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而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優化課堂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有利于充實學生的情感世界,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向課堂四十分鐘要質量,“傳道”與“授業”高效結合,能讓學生的認知能力得到快速提高。[2]
古人云:“親其師,則信其道”。要贏得學生的歡迎與信任,教師的親和力必不可少。教師本身的親和力是一種愛的情感,學生從教師身上感受到這種平易近人的關愛之心,更樂于表達自己的看法與思考,德育效應立竿見影。同時,教師課堂上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會誘發更多美好的德育情愫。教師的親和力與感染力如春風化雨,是啟迪思想的鎖匙,是走進學生內心世界的催化劑。一個同時具備親和力與感染力的教師,會成為學生心靈的導師。創設富有親和力與感染力的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全情投入其中,達到忘我的境界,德育效果水到渠成。例如,《走月亮》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體現的是作者與阿媽之間濃濃的親情,是作家對童年時代美好生活的回憶。讀這篇文章,會使人很自然地走進一幅如詩如夢、如世外田園般的畫卷中。在學習此文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與學生拉近距離,進行深情對話:小時候,你們也有這樣類似的經歷嗎?你們還記得月下的某個情景嗎?此時,學生暢所欲言。教師可以進行賞析點評:你們的童年真有趣!多么難忘的回憶!你們的成長過程真讓人羨慕等等。如此,心心交融,親和力的作用如同植物獲得陽光,學生敞開心扉,盡情傾訴。又如,《麻雀》這篇敘事文,敘述了一只老麻雀在龐大的獵狗面前,奮不顧身地保護小麻雀的動人故事。為了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母愛這種強大的力量,教師可以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引導學生入情入境:面對龐大的敵人,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的羽毛,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沒有危險的樹枝上,一種強大的力量使它飛了下來。如此,學生的心靈很快受到了震撼,親情如此美好,母愛如此偉大!
統編教材中的課文,幾乎每一篇都具備一兩個德育滲透點。教師只有抓住了這些點,才能更準確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并收到一定的德育成效。這些點,有時是很明顯,并集中體現的,但有一些是需要整體感知,并理解全文后,才能慢慢感悟出來的。教師在教學中,為了使“文道統一”,應在積累語言的同時,把握時機滲透德育關鍵點。因此,教學環節需優化,每一步應有層次地推進,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掌握要領、獲取心得、領悟人生。例如,《朱德的扁擔》這篇課文,主要寫了朱德同志以身作則,和紅軍戰士們一起挑糧,共同堅守井岡山根據地的事。一條扁擔,以小見大,體現的是革命隊伍中官兵互敬互愛、同甘共苦的感人精神。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以“一條扁擔”為切入點,以“戰士們為什么把朱德同志的扁擔藏了起來?”為引子,并結合一些重點語句,如“從井岡山到茅坪,來回有五六里,山高路陡,非常難走。”以此,體會朱德同志與紅軍戰士們不畏難辛、甘愿吃苦的革命精神。又如,《總也倒不了的老屋》這篇課文,是一篇淺顯平實的童話故事,出自閱讀策略單元。新課伊始,教師可以以“老屋總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嗎?”為入口,通過猜測:當小貓求助老屋的時候,老屋會不會答應?老母雞又來求助,老屋會不會不耐煩呢?老屋自言自語“我該倒下了”,又會有誰來求助呢?在有趣的猜讀環節中,學生逐步感受到老屋無私給予別人的仁愛之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美好。這樣,教師在教學語文課文的同時,已不知不覺培養了學生善待他人、關愛他人的情感。
在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閱讀素材都是精挑細選的,德育含量豐富厚重。語文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得力抓手就是閱讀教學。以教材為“載體”,引導學生感悟語言魅力的同時,受到道德情操、人文素養等方面的教育,進而使情感得到熏陶,思想得到凈化,身心得到和諧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制定德育策略,巧用德育方法,便能彰顯德育效應,實現“文道統一”的最高境界。
閱讀教學,讀是根本。多讀,對課文內容逐步感知、理解、消化、吸收,在讀中悟情,在讀中升華。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可以采取多種閱讀的方式進行教學。比如,范讀、賽讀、分角色讀、齊讀等。讓學生讀出文本的內在意蘊,把握文章的“道”之所在,讓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教師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快地融入情境,教師應先深情導入。例如,指導朗讀《秋天的雨》一課時,悠揚的音樂響起,教師可以娓娓道來:“秋天來了,秋風習習,秋雨綿綿。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它帶著清涼和溫柔,輕輕地,輕輕地,趁你沒留意,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一幅迷入的秋景圖在學生眼前漸漸打開,他們在朗讀中感受著秋色的美好,體會到豐收的喜悅,并激發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如,教師指導朗讀《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為了讀好一些重點語句,可以采用“排比句式”的引語:為了拖住敵人,五個戰士把敵人引上了絕路;為了擊退敵人,他們用盡了最后一顆子彈;為了新中國的成立,他們相繼縱身跳下了深谷……每說一個分句,就引讀一次,帶動全體學生的情感,并把情感體驗推向高潮。另外,教師還要注意指導學生朗讀的技巧,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與感悟去讀。學生在提高朗讀水平的同時,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從而讓學生所有美好的道德情懷,就這樣在朗讀中萌發,在激情中綻放。
多媒體具有信息量大、傳輸迅速的特點,在課堂上適當運用它,能加大教學容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的效率。因此,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傳統教學無可比擬的優勢。多媒體是教師在小學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有效輔助手段。它能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更能吸引學生的眼球,觸發學生的靈感與悟性。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利用圖片、視頻、音樂等,渲染學習氣氛,把學生帶進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中,使乏味的教材宣講變得生動有趣。這樣,更利于學生準確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師在教學《觀潮》一課時,很多學生都沒有親眼目睹過漲潮這種奇特、壯觀的景象。在學習“潮來時”的相關段落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觀看錢塘江大潮到來時的視頻,再閉上眼睛,聽聽潮水奔騰、拍岸的聲音,想象潮來時那種浩大的氣勢。然后,再品讀相關語句,感受大自然的壯觀,激發對祖國河山的贊美之情。多媒體的介入,確實讓課堂生色不少,在扎實語文知識的同時,也落實了德育內容。
總之,教師在語文統編教材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實現語文知識教學與人文思想教育的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完成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德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小學階段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階段,教師必須用好統編教材,真正實現深層次的“文道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