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明
(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 湖南張家界 427000)
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精準思維。同時,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通知中指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目標為:高校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實施綱要》中還指出:堅持問題導向,注重精準施策。聚焦重點任務、重點群體、重點領域、重點區域、薄弱環節,強化優勢、補齊短板,加強分類指導、著力因材施教,著力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領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不斷提高師生的獲得感。因此,如何把“精準”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中是本文探究的重點。
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還是以教師講解為主,實行的是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大部分學生表示教師采用的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方式,讓課堂學習氣氛顯得很沉悶無趣,教師的教學方法陳舊缺乏新意,降低了學生對思政學習的積極性。高校的思政教育課程內容多以理論教學為主,缺乏趣味性與實用性,脫離了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因此,大部分學生只關注課堂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而忽略了實踐學習的重要性。[1]
思政課程和其他課程教學一樣,在教學中教師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據了解,很多高校的思政師資隊伍非本專業教師,有些由高校輔導員兼任,而高校輔導員并非全部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出身,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儲備,很難達到教學目標要求。有的思政教師沒有深入領悟新時代、新思想、新政策和新理念的內涵,不能給予新時代大學生良好的教育傳輸,與黨的要求、學生的訴求和社會的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很好地適應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發展需求。另外,有的高校也不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對思政教師沒有進行專門的培訓,對思政教師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目前的思政師資隊伍匱乏。
近年來,我國有的高校思政教學內容與實際思政情況偏離嚴重,課程的知識內容和現實生活出現嚴重的脫節狀況。有的高校教師思政課堂教學時,內容過于單一化,缺乏創新性和有效性。高校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更多能促進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各大高校應該充分聯系社會時政發展現狀,進行具體的思政教育內容改革。教師要從當代大學生的興趣點出發,培養大學生的思政價值觀,思政課堂內容不應只局限于書本,應該挖掘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將其融入課堂教學中,達到文化育人的目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也強調: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促進大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根本所在。因此,教師在思政教育中,把握方向非常關鍵,即把握精準的教學目標,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達到全方位育人格局,建立健全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為核心,構建內容完善、標準健全、運行科學、保障有力、成效顯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體系,從而實現教學目標精準化,提升教學實效。[2]
高校的思政教育者及教育對象都是有著主體性的“人”。人是有思維、有意識的群體,且人具有多樣性。從大學生層面分析,教師在進行思政教育時,必須明確學生的需求,在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內心發展及需求具有多層次性,既包括個體身心發展,又包括大學生的三觀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對大學生不同層面的需求,以及不同大學生群體的心理需求,各大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時,不能直接采用統一化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要做到“由面及點”和“因材施教”。
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難取得突出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學正確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目標的實現。尤其是在經濟和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高校思政教師應該利用新媒體等工具,結合大學生的學習需求,突破傳統的以教師講學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整合教學資源、融入新的符合大學生實際的內容,通過線上、線下學習,因材施教,突出大學生的個體性。學校還可以運用技術手段搭建學生個體化和群體化的網絡框架,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從而在網絡化平臺下,關注和培養大學生的專業創新意識及專業實踐能力。
總之,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者,要跟隨時代的變化和發展,不斷提升自己內在的專業素養,更新和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從而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