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敏
(湖南科技大學 湖南湘潭 411100)
2019年10月25日,一部有關于校園欺凌的電影《少年的你》在中國內地上映,最終獲得了近16億的總票房。電影展現的主題再次激發出社會對校園暴力事件的關注和探討。校園暴力事件產生的原因一度成為央視新聞、人民網、新華網等主流媒體和人們茶余飯后討論的焦點。人們普遍認為,校園暴力的產生有諸多的影響因素,但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學生規則意識的缺失。經調查發現,國內外諸多學者研究認為,當今大學生存在對規則認識不全,自律性不強和知行不統一這三個方面的問題。筆者在文中所論述的規則主要是指,由社會成員制定出來的,得到全體成員認可和遵守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規定。規則意識包含對規則的認知和對規則的遵守。本文運用文獻,觀察,抽樣和問卷調查等方法共發放問卷125份,收回有效問卷100份,通過對問卷的整理,現將結果呈現如下:
大學生主要存在對規則內容的認知不健全、對規則進行選擇性踐行和個體差異性明顯等問題。
經調查,有70%以上的大學生認為生活習慣、法律制度和道德規范屬于規則的表現形式,而對于傳統風俗,有42%的人認為它不屬于規則的表現形式。對于規則意識,90%以上的大學生認為責任意識和守法意識是規則意識的構成部分;有37%的人認為程序意識不屬于規則意識的構成部分;有26%的人認為權利意識不屬于規則意識的構成部分。實際上,生活中的諸多明文規定、約定俗成的規則以及法律法規等都是規則的構成部分。規則意識是程序意識、守法意識等的總稱。學者喻文德曾在文章中指出,“中國式過馬路”形成的原因,縱然有紅綠燈設置不合理的因素存在,但更為重要的原因是人們規則意識的淡薄?!爸袊竭^馬路”正是規則意識淡薄的一個具體表現[1]。
調查顯示,大多數的大學生會在公共場合、交通出行、宿舍生活、網絡生活、飲食就餐等方面嚴格遵守相關規則;有一半左右的大學生會在旅游過程中積極了解并認真地遵守景區的管理制度;只有為數不多的大學生在課堂上會嚴格遵守課堂紀律。不同場合的表現情況,體現出大學生對規則的遵守具有選擇性。學者劉偉指出,大學生對相關規則的遵守意識不強,在不同場合體現出不同的對規則遵守的情況[2]。這與筆者調查的結果一致。
經調查,不同個體對于規則的遵守情況不同。那些更多社會參與的大學生相較于沒有參與的大學生,他們更會在課堂上主動遵守課堂紀律,對于一些常見的成文規定,如《大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班級(社團)管理制度》等也會更加遵守。這不難反映出,大學生群體當中對規則意識的認知存在主體差異性。這在之前學者的研究中較少被提到。
大學生規則意識之所以存在問題,主要是因為社會參與程度不夠,家庭教育存在著不足以及受到了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
經調查,有干部任職經歷的大學生相較于沒有的學生,他們對于規則的遵守意識更強。在有干部任職的大學生當中,絕大多學生會嚴格遵守日常生活中的規則;沒有干部任職經歷的大學生對規則的遵守較差。付凱利認為,大學生在處理事情時往往片面地從個人利益出發而缺乏社會擔當[3]。柯武剛在書中指出,大學生會極其注重個人的爭強好勝而忽視社會的責任和使命,也會因此停留在個人的利益得失上而淡化了自身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4]。一定的社會參與會激發大學生群體的社會責任感以及權利和義務意識。
調查發現,大學生對于規則的遵守意識,基本上在少年時期就已經形成。家長如果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及時制止違反規則的行為并正確糾正,就有利于其規則意識的養成;反之,家長如果對孩子違反規則的行為置之不理,就不利于孩子規則意識的養成。梁志娟說:“家庭是培養大學生規則意識的搖籃。[5]”但永梅也提出:“良好的家庭教育至關重要,是培養孩子具有明確規則意識的重要因素。[6]”家長的以身作則,在家庭生活中既活潑但又不失規則,對大學生規則意識的養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調查發現,受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城市人口相較于農村人口,他們有更強的治安環境和法律保護意識。城市的社會環境更加公平和更具正義感。生活在城市區域中的大學生較農村區域的大學生,他們的規則意識更強。譚小蘭曾在文章中專門論述過社會風氣不良與大學生社會規則意識淡薄的因果關系[7]。不良的社會風氣成為影響大學生規則意識的重要因素之一。
學??赏ㄟ^課堂教學、增強學生的社會參與度等方式幫助大學生提高對規則的認識程度,樹立正確的三觀,來解決大學生規則意識方面存在的問題。
課堂教育是大學生獲取知識最基本、最主要的方式。學??梢蚤_設相關課程,指定專門的教師授課,利用課堂對大學生進行規則教育。學者劉偉曾認為,學校要從課堂入手,以思想政治教育課為依托,通過改變以往老套的教學思路,增加課外的實踐活動來逐漸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2]宋谷萍[9]以留學生丑聞為例指出了大學生對規則意識的理解存在缺陷和開展規則意識教育的必要性。常超在談論大學生規則意識時也提出了在教育中要突出相關教育內容的觀點[11]。
家長要重視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中發揮導向作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牛腩森和余清臣曾在研究中指出,許多公民在事務的處理過程中被錯誤的價值觀引導,將個人利益放到首位,為了一己私利,只看中利益而忽視規則。[10]因此,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是十分必要的。
學校可通過舉辦以“規則”為主題的演講比賽、作文競賽或設計大賽等校園文化活動,利用報刊、書籍、影視節目進行線上和線下的宣傳動員,增加大學生的社會參與度,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潛移默化地認識到規則的重要性。
黃謀琛在文章中指出,“要增強規則意識,先要認同接受規則。[12]”規則制定部門在制度正式出臺之前要通過召開線下聽證會或進行線上的意見征集等形式,廣泛收集意見。在研究中發現,絕大多數大學生在面對某一不認可的規則時,不僅不會主動遵守,還會惡意反抗,以此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因此,制度的合理性是十分重要的。
學校周邊的商業環境復雜多變。對此,學校要充分行使監督管理的權利,對相關營業場所進行監管,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趙貴松認為,我國因為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以利益為重,通過違反社會法律法規、違反社會基本規定、違反道德標準來謀取私利。這對大學生的人生觀產生非常惡劣的影響[8]。因此,良好的校內外環境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顯得尤其重要。
無數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只有遵守規則的社會,才是可以長治久安的社會;只有遵守規則的人,才是可以獲得成功的人。大學生是即將邁入社會生活中去的一股新鮮血液,他們身上肩負著一個家庭的期望,一個國家發展的重任。因此,為了自己夢想的實現;為了社會美好的明天;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大學生要從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規則意識,努力成為講規則、守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