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夢霞
(金華廣播電視大學,浙江 金華321000)
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教學改革的深入,微課已經成為教育改革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各種微課資源建設與評比活動。雖然微課發展推廣應用越來越廣泛,但諸多教師只是為了完成學校的任務而去制作各類微課。因此在制作的過程中,會缺乏對學生的需求的考慮。在制作的過程中,對整體思想內容的把握也會有所欠缺,沒有用系統的理論對微課進行設計和制作,做一步算一步,導致部分微課質量不佳,浪費人力物力。
為了使微課資源能在實際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可以將軟件工程思想中的瀑布模型融入到微課資源開發中,用軟件生命周期理論對微課開發的整體過程進行分析、設計、控制、維護,將微課資源建設過程從軟件工程角度進行分解,按照不同階段完成不同任務,從而提高微課設計制作的質量與效率。
瀑布模型是將軟件的基本過程活動、描述、開發、有效性驗證和進化,看成是一些界限分明的獨立的過程階段。該模型按照傳統的生命周期方法開發軟件,各階段工作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瀑布模型主要階段有需求分析和定義、系統和軟件設計、實現和單元測試、集成和系統測試、運行和維護。瀑布模型的特點是只有當一個任務完成、將會相應的文檔、通過審查小組的審查后,才能開始下一個階段的工作。
微課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一種新的教學資源形式,與常規課相對來說是一種短小精悍的課程形式,它通常的表現形式為簡短的微課視頻和配套資源所組成,老師在課堂上利用微課作為授課的素材,而學生可以通微課視頻讓學生更好地預習和復習,實現自主學習。微課資源應當是由眾多與知識相關的教學環節緊密聯系的系列微課構成,因此在建設微課時應像網絡課程開發那樣進行系統設計與制作,主要制作有如下步驟:微課選題、教案編寫、制作課件、視頻拍攝、后期制作、教學評價與反思等。
3.1 對微課資源開發的進度估計不夠準確。首次接觸微課資源建設的教師可能會感覺無從下手,實際進度與預期進度不統一的現象并不罕見,一些制作者在進行微課開發時,往往到了截止時間仍無法完成相應工作,而為了趕進度而采取的一些趕工措施往往會損害微課的質量,從而導致后期一系列問題出現。
3.2 學習者對“已完成”的微課資源不滿意現象常常發生。微課開發者對學習者的學習要求了解不夠清楚、完整,甚至對學習者的具體要求還沒有確切認識的情況下就開始進行開發;開發者和學習者之間的信息交流不夠充分,導致最終資源不符合學習者的實際需要;或者在制作前沒有做好前期分析,在課程安排上存在不合理之處,人員分工不明確,導致最終項目半途而廢。
3.3 微課資源的質量不佳。微課資源建設涉及到課程設計、教學設計、選題、視頻拍攝、后期制作等諸多環節,對開發者專業性要求較高,任何一個環節的疏漏都會成為影響資源質量的短板。沒有按照一定的模式,微課做好后可能會出現聲音質量不佳、風格不統一、畫面質量不佳等情況。
3.4 微課資源沒有可供維護升級的文檔資料。微課資源不僅僅是一套視頻資源,還應該有一整套文檔的支持。由于資源建設的過程實際上都是隱含在開發人員的頭腦中,缺乏文檔的支持會導致二次維護無法進行。這些文檔資料應該是在開發的過程中產生的,而且與微課資源是相匹配的。微課開發人員可使用這些文檔資料作為“里程碑”來管理微課資源開發的進展情況;教學設計、視頻拍攝、后期制作等工作人員利用這些文檔準確地交流信息。缺乏必要的文檔資料會導致成品與前期設計的脫節,給微課資源建設帶來許多嚴重的困難和障礙。
微課,也可將其看作是一種軟件,根據軟件工程中軟件周期的思想,可將微課的開發周期設計為微課生命周期,因此可以將微課制作過程參照軟件開發過程來進行。
4.1 籌備階段。微課資源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籌備階段主要任務是規劃與前期準備。規劃階段主要包括資源立項、團隊組建、課程規劃。資源立項,即填寫項目申報書并通過項目審批流程,對微課資源建設項目的價值及可行性進行評審,將微課資源建設納入學校資源建設與研究整體規劃,以取得人、財、物、信息、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團隊組建由項目策劃人、項目管理者、課程組長、主編與主講、教學設計人員、技術支持人員、教學顧問等角色構成的核心團隊,和由學科、行業專家和專業制作公司等構成的合作團隊,以保障教學內容的前沿性和課程制作環節的高質量、專業化。項目準備環節包括對待微課資源基本教學文件、教學重點難點、案例資源等以往教學過程中積累的資料進行歸納、整理;通過調查問卷、個別訪談、集體訪談、實地調研等方式對學習者特征進行分析,了解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如學習者對課程的學習目標、期望值、興趣度、興趣點、學習難點等;對待開發資源的特征進行分析,研究確定教學模式,為具體教學設計做好準備。
本階段主要形成的文檔:微課項目申報書,常規教學設計文件,以往教學過程資料,調查問卷,問卷分析結果等。
4.2 設計階段。設計階段是微課制作的基礎,它決定著教學內容的選擇。根據選題規劃階段,確定微課資源開發的具體教學內容,每次的微課內容時間短、內容精練,因此通常情況下,一個微課視頻只能講授一個知識點。整個課程由若干個微課視頻組成,學習者可以根據興趣選擇其中的一個或幾個進行學習。在該步驟中,教師要確定好每次授課之間的前后順序,以便學生逐層深入。本階段主要形成的文檔:微課教學設計文件,課程設計腳本等。
4.3 制作階段。正如軟件開發中有具體編碼階段一樣,該階段完成的是具體的資料搜集、PPT 制作、微課視頻拍攝、錄音、剪輯制作等,老師需要根據授課內容來選擇最為合適的拍攝方法是課程設計。例如:電腦演示類微課采用操作錄屏方式,手動實操類微課采用現場錄制方式,理論類微課可采用PPT講解錄屏方式。這一階段是成果的具體體現。本階段需要形成的文檔資料有:各類素材列表,圖片、視頻、音樂、音效素材,PPT,各類處理好的視頻、音頻、剪輯文件等。
4.4 測試優化階段。該階段主要完成的工作是將所有制作好的微課逐一進行檢查,檢測完成的系列微課中是否存在知識性錯誤、偏題情況、音視頻不匹配、字幕錯誤等情況,根據學生、教師、測試人員的反饋信息對網絡課程功能進行修改完善。在測試階段可以讓從多個角度進行:(1)制作團隊測試。參與制作的團隊人員,分別對該系列微課進行檢測,主要從技術角度檢測微課制作的正確性。(2)使用教師測試。讓使用微課的教師對微課資源進行測試,檢測制作出來的微課是否符合前期的教學設計安排,是否有知識性錯誤。(3)學生參與測試。讓學生對系列微課進行測試,檢驗所制作微課是否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是否能用微課知識指導學習。(4)專家測試。聘請學科專家、遠程教育專家對網絡課程進行審定,并依據專家意見修改、完善課程。由學校職能部門對網絡課程進行評審、驗收。本階段需要形成的文檔資料:測試記錄,對錯誤的修改列表,測試修改意見,驗收報告等。
4.5 運行維護階段。微課進行循環使用階段,還可進行資源更新、微課維護、微課評估、微課的升級與完善等。資源更新指的是根據學科發展需要和學習者需求斷更新微課資源,以保證教學內容的前沿性和實用性。微課評估是指對微課應用效果進行評估。在使用的過程中,使用者可向制作者反映對微課使用的意見,對這些修改意見和方案的記錄可用于將來的微課資源更新,更新后可再次發布新的版本。
本階段需要形成的文檔資料:使用者意見,改進方案記錄,維護記錄,修改記錄,微課評估記錄,微課升級記錄等。
微課開發的過程,參照瀑布模型進行開發,能夠很大程度保證開發質量與效率,在每個步驟中形成相應的文檔進行指導,根據文檔進行下一步工作,使得整個開發過程風格統一,目標明確,步驟清晰,有助于提高微課資源建設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