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姣姣
(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杭州 311112)
教材是高職院校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和工具。教材管理是高職院校教學運行管理的重要環節之一。它有利于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教材的發放管理直接關系到教學工作的正常運行。筆者從近五年來的調研情況可以看出,傳統的教材發放是所有班級發放相同的教材,然后畢業時統一結算。這種管理工作方法已不能滿足高職院校分層、分類教學的要求。因此,教材管理必須要與時俱進,從高職院校改革發展的大局出發,進行全面、立體的改革創新[1]。在此基礎上,本文結合網絡背景,在課堂教學創新和現代教學手段的背景下,提出了高職院校智能教材管理框架。
從省內高職院校教材管理情況調研來看,高職院校的教材管理部門有些設在教務處、有些設在資產處、有些設在圖書館、有些設在后勤中心,只有極少的高職院校設有專門的教材采購中心。傳統教材管理的環節為:首先,各系部根據各專業、各年級人才培養方案中下一學期開設的課程,制定教材選購目錄,并結合班級人數,擬定教材預訂單,報教務處審批,教務處審批后,再統一發給教材供應商。其次,供應商根據教材庫存等情況制定教材訂購計劃,統一組織采購,保證在開課前讓師生能及時拿到教材。最后,學校在每學年或者學生畢業前,做好教材費的清算。這種教材管理模式自實施以來已有幾十年的歷史[2]。然而,隨著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特別是近期高職“百萬擴招”計劃的實施,學生人數的不確定性增強、學生來源也越來越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加上分層、分類教學的實施,種種原因導致教材供應與學生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教材管理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高職院校教材供應信息化管理的基本思路如下:
1.材料采購,根據學生和教師的需求來批準采購信息;
2.簡化庫存教材的各類復雜管理流程,實施刷卡式教材進出庫管理,建立教材使用個人信息檔案;
3.教材瀏覽、閱讀、查詢進入學校局域網模式控制。
隨著這幾步基礎信息建設的完成,學校要盡可能完善相關的輔助管理工作。這樣,職業院校的信息管理工作開始初具規模[3]。同時,我們還應該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實現教材管理的信息化。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實施計算機輔助教材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持。教材管理不應只停留在管理人員用單機版的EXCEL進行統計和管理。
其次,教材供應是學校日常教學運行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保證教學活動和基本正常教學秩序的首要環節。學校編制標準教材計劃、建立標準教材庫非常重要。教學管理部門和各專業教研室應根據專業教學進程表、班級人數(各分層分類課程、訂單班課程的選修人數)和下學期的課程設置,制定教材預定數量[4]。為避免不必要的浪費,教學管理部門應綜合總結課程內容,清理教材庫存,同時也要避免有新版本出來了還在多年使用同一老版本教材的情況。
最后,現代化管理既是一門藝術又是一門科學。因此,學校的教材管理要科學化、藝術化,以提高教材管理的服務水平。
教材的預定和采購不同于一般的教學設備或儀器,具有數量大、品種多、變化快的特點。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都采用教材采購供應模式,教材管理人員在審查和核實方面的工作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而在選擇一本適合高職學生該門課程的經典教材、控制教材準入這件相對重要的事情上投入的精力很少或根本沒有。高職院校即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保證教材預定沒有任何錯誤,并且及時完成,但也要承擔一定的風險。例如,由于大出版商進行了重組,完全按照市場化運作,教材的購買價格或折扣是高還是低,是否可以購買,購買數量是否充足,是否能夠及時到達等,這些因素都存在不確定性。特別是在不斷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不斷增加的教材采購總量和品種總數也增加了在數量上的風險因素。因此,高職院校如果仍堅持傳統的教材采購模式,不僅會增加管理者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這種方式無法適應教育教學日益增長的需求。
目前,大多數高校的教材選用機制都是由任課教師或專業教研室提出,然后提交相應系部、再提交學校教務處或其他管理部門審核。這種方式雖然充分尊重了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尊重了教育規律。但是,教師或課程主管部門有沒有認真地選擇、嚴格地把控制,也沒有量化的數據可以參考。
同時,由于教材出版市場化,采購者從經濟利益的角度選擇教材,選擇包銷或回扣也比較容易。因此,建立和形成閉環控制的評價反饋機制非常重要。然而,在實踐中,教材的反饋評價機制往往是各大高校教材管理中的盲點和薄弱環節。學校要建立完整的教材評價體系,建立一定的教材評價質量標準和流程,更重要的是形成“選擇——訂閱——使用——選擇”的閉環機制,真正做到評價結果在實際應用中實施,并且能夠反饋到下一次選擇中。這樣就可以根據評估結果,形成責任人教材選擇評估的有效性和質量,建立相應的起訴機制。
教材評價是高等職業教育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應結合信息化建設,建立教材管理和選用數據中心,在該數據中心的基礎上,聘請校內外專家團隊,設立科學、詳細、適合高職學生特點的教材評價指標體系,定期或不定期通過紙質隨機問卷調查、教務系統統一發放問卷等方式,組織任課教師、學生、管理人員等對教材進行評價,形成教材使用效果跟蹤評價、淘汰機制。
教材管理涉及采購計劃、組織控制、反饋、供應、結算、激勵、庫存數據管理、教材調度等基礎活動。這些都是非常復雜的任務。這些任務不僅大而單一,而且重復、枯燥和勞動密集。教材工作人員只停留在傳統的“發、收、發、收”的經驗管理中,不但不僅費時,而且效率低下、準確性差。因此,學校要利用現代辦公設備,如計算機軟件等進行管理。這樣不僅可以降低員工的勞動強度,還有助于教材管理效率的提高。
隨著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職擴招計劃、產教融合的落地,分層、分類教學、訂單班教學的實施,這就使得選修課比例不斷增多。因此,教材不僅在數量上增加,教材種類也相應增多,預訂教材的不確定性非常高。要實現教材的現代化管理,我們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教務處可提前組織教學進程的編制,系部在進行分層分類教學時,應預先做好周密統籌,在選課階段,要求學生在限期內完成選課,結束后不得任意更改;
2.學校教材管理部門可對教材供應實行多渠道準入,與多家書商或兄弟院校保持合作與交流,形成教材資源共享;
3.開設商業書店,提供教材訂閱和零售服務。這可以滿足學生教材丟失、中途復學等情況的零星教材需求,還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其他輔助教材,學生也可以使用刷卡的方法來結算[5];
4.逐步建立教材“循環使用”機制,通過學生社團、跳蚤市場、BBS論壇等為載體,激活可以繼續使用的舊教材資源,減少浪費;
5.推廣電子教材。電子教材的使用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符合以人為本的教育需求和生態環保的理念,同時隨著廣大高職院校“互聯網+”教學的開展,電子教材的優越性也日漸顯現;
6.使用現代化教務管理軟件,高效實現教材進出庫、統計和查詢等一系列的功能;
7.利用校園網,大力推進國家級、省級優質教材的引進,開展教材使用質量跟蹤、信息反饋等活動,實現教材管理現代化,提高教材管理效率。
高職院校的教材管理,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程。它關系著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水平。它也是一個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需要經歷長時間的經驗和數據積淀,才能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在高職擴招、課堂教學改革、內涵建設的大背景下,廣大教材管理者應花大力氣研究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材管理水平,及時、準確地為師生提供適合、優質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