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影
(云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云南昆明 650091)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這段論述既強調了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性,也給我們提出了更高要求。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在“互聯網+教育”的新時代思政課教育改革創新浪潮中,深入思考如何堅持“八個相統一”,這是打造思政“金課”的當務之急。[1]并且,“新時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2]這就突出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從教育目的、教育規律和教育方法三方面架構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框架。
馬克思曾強調:“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3]“解釋世界”是理論、是認識,“改變世界”是行動、是認識,認識的最終目的是實踐,如果最終不能回到實踐,認識也便失去了意義。知與行的辯證關系被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用辯證的歷史唯物主義深刻地闡釋清楚了。知為認識,行為實踐,行之始為知,知之成為行。知與行的關系是知這一主體逐漸化為行這一客體,而行這一客體也在行的過程中向更深層次的知轉化。這也就是一個雙方面相互互動的過程。這個實踐過程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打實受教育者堅固的信仰之基,用科學、先進的理論對其進行灌輸,提高其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最終達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添磚加瓦,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改造”“添磚加瓦”“奮斗”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實現,空談即無效;只有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真正達到“知行合一”“實干興邦”。這樣,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才能得以實現。
實事求是貫穿于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始終。他強調認識的來源是實踐,認識是由實踐決定的。馬克思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4]這就意味著馬克思主義是以實踐為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從實踐中孕育而出,為的是指導人們形成正確的思想和行為,最終回到實踐,做實踐的“風向標”。在正確理論的指引下,人們才能形成正確的實踐自覺。馬克思理論是一級學科,思想政治教育是它指導下的二級學科,必須時刻保持著科學性的光輝,前提是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強調,事物發展的必然性與個人主觀能動性是緊密相連的。但是,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客觀的,以此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是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是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這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堅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渴望具有重要作用,是教育前景所提出必然要求的信念,也是有力地抨擊思想政治教育僅僅是簡單的道德訴求不良言論的有力武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旗幟鮮明和具有方向感。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本身所獨特的規律,即堅持實踐第一。思想政治的基本框架和教育發展的前景方向就是以此為指導思想構建出來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推進頂層設計、創新教育理念、更新教育理論方面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前提,得到了轉化性的成果。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發展的必然保障是堅持實事求是。
恩格斯曾強調:“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5]現實在不斷變化,實踐就不止步,實踐觀也隨著更新和發展。實踐的變化決定了認識的改變,但事物發展需要一定時間,加之內部結構的復雜化和人們認識是有限的,這就決定了認識具有無限性。這就要求人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鮮明的精神品質——與時俱進,不能墨守成規、故步自封。“實踐性”“開放性”作為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主要特征,要求人們站在時代的最前沿,清晰地把握時代的脈搏,準確地分析時代給予的挑戰和問題,并積極回應。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歷久彌新、熠熠生輝,其精妙正在于堅持實踐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與馬克思主義具有相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們的關系是同宗同源的關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要不斷地創新、改進和優化。”[6]在當代,伴隨中國社會的發展,社會信息更為龐大和復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內容上必須要與時俱進,及時掌握適應時代發展的新理論,以清醒的理論自覺辨別意識形態的各種思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方法上也必須堅持與時俱進,在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方法的碰撞中,立足于實踐,從實踐中尋找矛盾,在把握矛盾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利用現代教學方法對受教育者的思想傾向及時把握。這樣才能因時而動地調整和改變教育方法,提升思想政教育的感染性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