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廣西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8)
作為高考招生分層機制下形成的一個特殊群體,高職院校的學生往往會給自己扣上“失敗者”的帽子,自信心較差。再加上受海量網(wǎng)絡不良信息的沖擊,“空心病”在高職院校學生身上尤為明顯,不少學生沉溺于游戲世界,心理承受能力差。當有困難突然降臨時,他們往往會采取逃避的態(tài)度,有的甚至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因此,通過生動具體的案例,讓學生思考并感悟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對于高職院校來說迫在眉睫。
認知目標:讓學生了解生命質量不由長短決定,學會理性地看待死亡。
情感目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價值觀,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行為目標: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啟發(fā)式教學策略、探究教學策略。
重點:通過案例的講解和分析引起學生共鳴,從而引發(fā)學生對自身生命價值的探索。
難點:引導學生關心他人,認同“幫助和服務他人更容易獲得自我實現(xiàn)”這一觀點。
前段時間網(wǎng)絡上有個詞很流行,它叫做“空心病”。這個詞最早是由北京大學心理中心副主任徐凱文提出來的。他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在北京大學一年級的新生中,有40.4%的學生認為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徐教授把這種由于價值缺失所導致的心理障礙叫做“空心病”。站在人生的轉折點上,很多人都會思考人生的意義是什么、人為什么活著等等問題,都想找到答案并為之而奮斗。
對于人生的這些問題,每個人的答案都會不一樣。接下來,我就介紹一個年輕人。她就是樂業(yè)縣新化鎮(zhèn)百坭村的第一書記黃文秀。2016年,黃文秀在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yè)后,放棄更好的機會,選擇了回到家鄉(xiāng)工作。面對陌生的村民,她挨家挨戶上門走訪,并且跟農(nóng)民一起勞動。駐村第五個月,她在日記里興奮地寫道:“我發(fā)現(xiàn)我的方言進步了,可以和貧困戶完整地用桂柳話交流了。”她引進了砂糖橘種植技術,還教會村民做電商,在一年內(nèi),使88戶貧困村民實現(xiàn)脫貧。2019年6月,百色市出現(xiàn)了大暴雨,多處山體滑坡。因為擔心村民受災,黃文秀便匆匆告別了剛做完手術的父親,連夜趕往百坭村。在路上,雨越下越大,山洪暴發(fā),她消失在了洶涌的洪流中……她的事跡感動了全社會。
在這個價值多元的社會,很多人將自己的奮斗目標定義為金錢、權力、愛情等等。但黃文秀不一樣,她曾明確地描述過自己的人生價值,她認為:“一個人要活得有意義,生存得有價值,就不能光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作出貢獻。”正是因為發(fā)現(xiàn)了生命的價值,她選擇回到家鄉(xiāng),將每一天都過得豐富精彩;正因為體驗到了生命的意義,在面對可能遭遇的危險時,她克服恐懼、勇敢面對。中宣部追授她為時代楷模,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廣大青年向她學習。死亡是她生活的中止。但是,她的生命卻馨香永存。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有多種動機和需要,自我實現(xiàn)是最高層次的需要。人在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中,會產(chǎn)生出一種“高峰體驗”的情感,這時就會體驗到自己的生命充滿意義,自身處于最完美和最和諧的狀態(tài)。當今學生“空心病”產(chǎn)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從小習慣了把追求分數(shù)的高低、賺錢的多少、別人的要求等當做人生的意義。所以,他們即便獲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內(nèi)心也無法感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在當今的大學學習中,有的同學能夠像黃文秀一樣目標明確,將自己所有的青春與熱情投入到學習與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學目前還比較迷茫,他們感受不到生命的意義,因而碌碌無為、自暴自棄、虛度光陰。
你的目標是什么?如何才能發(fā)揮生命的價值呢?接下來,我們將通過四個問題一起尋找答案。
第一個問題,你是誰?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人生價值,只有充分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欣賞自己、并不斷完善自己,才能夠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第二個問題,你喜歡做什么?一個人的目標與興趣愛好相關,喜歡一個東西就會更有動力。同學們可以寫下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唱歌、打扮、賺錢、聊天……不論你喜歡的是什么,把它們統(tǒng)統(tǒng)寫下來,不要有遺漏。
第三個問題,你在什么方面最有能力?在你喜歡做的事情里面,你可以挑選一件自己最擅長的、受到別人贊美最多的的事情,把它圈出來。這也許就是你最有能力做的事情。
第四個問題,你用自己的能力能為別人做些什么?無論哪個領域的成功人士,他們都很注重如何更好地服務和幫助別人。因為幫助別人,自己也會獲得成就感,更容易產(chǎn)生高峰體驗。因此,你可以想一想,如何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用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別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果你擅長唱歌,你就用歌聲來溫暖別人;如果你喜歡經(jīng)商,你就把最好的東西介紹給最需要的人。目標就像燈塔一樣,照亮人們前行的路。
請同學們課后細心觀察自己的日常生活,當發(fā)現(xiàn)自己的某項行為是在朝著生命目標前行時,就請記錄下來,每個同學一周至少要記錄10件事情。
如何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價值,這是一直困擾我的難題。直到2019年4月,我與一位自殺未遂的學生交流時,才受到啟發(fā)。該生自初中起就覺得生命沒有意義,隨時可以放棄。對于“感覺自己的生命毫無價值”這一題的回答,該生給自己的評分是9分。他表示,僅存的1分是當自己為同學打飯、打掃衛(wèi)生,做一些小事時,會覺得有一點開心。受這個案例的啟發(fā),我認為,當我們把生命價值放到利他行為時,當事人比較容易得到良性反饋,更能夠堅持生存下去。
基于這個思路,我設計出了四個遞進式的問題,以此來引導學生從他人的角度明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并通過課后發(fā)放生活事件計量表,讓學生進行積極的體驗。本課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少同學反思自己的日常行為,流下了淚水,并在分享環(huán)節(jié)中表示,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希望自己未來能做更多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不虛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