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為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倫教街道鄭敬詒職業技術學校 廣東佛山 528308)
隨著高新技術產品的增多,我國制造業總體水平不斷提升,對模具制造專業人才素養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高,對人才量的需求越來越大。目前,大多數中職教學中,學生基礎比較薄弱,素質也有待提升。如何利用好中職學生短暫的三年時間傳授知識,提升學生的能力,成為中職學校發展中必須關注的問題。筆者經過長期的分析和實踐發現,可以結合以下幾方面構建職業能力培養體系,助力中職模具制造技術專業學生素質的提升。
教師在中職模具制造專業教學中,可以結合模具制造技術專業包含的技術范圍,關注中職模具制造專業的工作性質,確定培養方案。通過將人才培養和工作崗位結合,面向社會需求,設置特色引導課程,確保中職模具制造專業學生的培養方向和學生生涯發展的需求相一致。教師在設計課程時,要結合培養方案和學生的工作情境,以及當屆學生的性格特征、工作任務需求和社會需求等分析,清楚劃分學生的學習范圍,搭建良好的知識體系。方案需要隨著時代的需求變化而變化。[1]
良好的教學方法會直接影響教學的效率。大量實踐發現,只有將實踐和理論結合起來,才更有利于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因此,教師在中職模具制造技術專業職業能力培養體系構建階段,一定要融入先進的理念,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第一,在師資力量上,盡量采用雙師型引導,通過模具工程師的引導和學校教師雙重引導的方法,讓教學更貼近實際。第二,教師在課堂引導中,要學會利用先進的教學設備。比如,借助多媒體技術或者實際操作課引導教學。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可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更直觀、形象地講授知識點。教師采用實際操作訓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為學生今后成為一名優秀的模具工作從業人員奠定基礎。[2]
中職學校的學生與專科學校的學生素質不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特點進行實際操作引導,確保教學的有效性,從而為中職學生走出學校從業打下基礎。中職模具制造技術專業的發展,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關注模具的多樣化和技術發展的需求,打破理論與實踐分離的情況。因此,無論是基礎課程,還是實踐引導,都要保證知識傳授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教師可以將教學分成兩個密不可分的模塊:教學內容引導和職業能力提升。教師分模塊引導,學生學習目標更加明確,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提升,學習效率得到提高。[3]
這一階段的教學主要以學生可以借助常規設計手段和模具設計軟件,對中等難度的沖壓模具或者塑料模具進行設計。為達到這一目標,可以分為普通機械加工模塊引導、數控編程工模塊引導、模具特種工模塊引導、模具裝配調整木塊引導等多個方面知識的滲透。教師通過采用啟發、案例、現場教學等方式,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
這一階段需要以學生具備基礎知識為要點。教師在引導中,要轉變傳統的模式,結合講解的知識點,進行實地進場引導,讓學生可以對教師講解過的內容有全面認識,促使學生主動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此外,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在訓練中,結合職業證書鑒定訓練引導,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模具制造技術和走進社會后對相關人才的需求。在實訓階段,也需要劃分不同的層次,由簡入繁,采用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和綜合技能三個層級引導。針對不同的層級,需要與工程師教師配合起來。在講解實訓之后,通過學校教師和進廠后的師傅共同指導,實現能力的提升。同時,在工廠中,一定要結合工廠工人的標準引導學生,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管理,讓學生可以在工廠通過崗前培訓,了解走出校園,走進社會需要具備的一些職業素養。
此外,還需要綜合考慮培養方案中,可能涉及到的師資需求和時間場地需求。這兩方面都會直接影響教學質量。教師要嚴格篩選實訓設備和實訓基地。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借助產學研結合的方式,更有利于先進技術融入企業,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互利互惠,一舉多得。
總之,在飛速發展的社會中,中職模具制造技術專業的人才想要適應實惠而發展,必須提高職業素養。中職學校一定要契合社會需求,優化教學模式,提前制定方案,融入先進理念,分模塊進行教學引導,提升學生的素養,借助職業能力培養體系照亮學生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