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剛
(甘肅省環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甘肅慶陽 745700)
很多的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明明在課堂上講解的很清晰,學生也聽明白了,為什么一回家寫作業時就不會了。考試時,變一下形式,學生就做不出來了呢?其根本原因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沒有把自己作為學習的主動者,而是把自己定位成知識的被動接受者。由于這樣的定位,導致學生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僅僅是把教師教學的內容被動接受了。但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了自己的主動思考,導致對學習內容的理解總是模棱兩可,似懂非懂。一旦沒有了教師的指導,學生在考試時,即使遇到曾經學習過的同類型題目,在做題時也會茫然,不知如何去解題。數學對思維的邏輯性要求很高,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以問題為載體,在課堂上營造一種研究的氛圍,帶領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主動思考,而不是等教師把解決的方法直白講出來,讓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不要把自己放在被動接受的角色上,而是主動去參與解題的過程,是主導者。研究性學習,重點關注學生參與過程中對知識獲取的情感體驗。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思維的靈感和所獲得的知識,對學生而言是難忘的。因此,教師在授課時,學生應將被動的接受變成主動研究,將思考過程帶入到數學課堂中。
處于中學時期的學生,想要表現自己,希望得到教師和權威人的肯定。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這種心理,圍繞課堂教學內容,采取符合當下學生最能接受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把傳統的課堂轉變成學生自主思考,與小組成員積極交流,將交流的成果進行分享的方式,給予學生表現的機會。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適當設置一些問題,埋下相關的伏筆等方式,激發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對未知問題的好奇心,鼓勵學生主動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探索,充分調動學生課堂上的積極性,在對未知積極探討和參與的過程中,完成對問題的解答。高中數學中,學習到圓錐曲線時,教師可以用專業的軟件制作圖形,并對學生適當的提出問題。例如,使用什么樣的方式可以繪制出一個標準的橢圓?學生會在這個過程中積極思考,親自使用圓規、尺子進行實驗。學生在不斷犯錯和思考的過程中,會摸索出橢圓如何繪制。這樣,學生既參與了設計的過程中,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的熱情,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
問題是數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離開了問題的數學課堂,單純進行概念講解,則與朗誦課本毫無區別。在研究性的課堂中,缺乏了問題的提出與探索,也不能構建研究性課堂。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尋找問題,對學生及時發問,讓學生積極去尋找答案,不斷對知識點進行思考,調動自己的邏輯思維,不斷在教師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深究和思索。教師可以使用生活中常見的例子設計問題,讓問題來源于生活,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高于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2]
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也可以適當加入課程的前景導入。在課堂開始之初,教師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場景,激發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減少學生聽課“跑神”的情況發生。教師在教學具體的內容時,也要做到環環相扣,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感受到數學的關聯性。在課程結束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這樣的題型在數學的教材中出現的比較少。但是,這樣的題型更能培養學生的思維邏輯性和創造力。因此,教師可以根據課堂的內容適當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設計情境,并自行解決問題。這樣,學生才能在變式問題中,學習數學的多變性和開放性。[3]
教師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引導學生主動去學習、思考、研究,而不是被動等著教師把知識點灌輸進大腦中。學生通過主動思考,能夠快速掌握知識。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以問題為教學載體,通過提出問題,帶領學生主動思考。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進行研究性學習和思維邏輯分析,從而培養學生探索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能積極探究數學知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增強創新意識。
課堂研究性學習,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樹立了正確的教學觀、價值觀、學生觀,把新式的教學方式帶入到課堂中,把學生被動的接收知識變成了主動的研究和探索知識,將教師單純的教學變成了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把靜態的教學方式轉變成了動態的交流模式,從而培養了學生探索和創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