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軍
(甘肅玉門石油機械中等專業學校 甘肅玉門 735211)
我國在新課程標準的持續推進下,情感教育已經成為現代音樂教學的重要形式,既能有效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也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有積極的幫助,是達成素質教育目標的重要舉措。情感教育的本質是師生之間的互動,通過交流實現情感的交互與感染,由此,可以建立更牢固與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可以獲取學生的信任,從而讓教學過程更加流暢。同時,學生也能親近教師,有問題與疑惑愿意與教師主動交流。從而形成有利于教師教學、學生成長的良性循環。
音樂是一種以表達情感為核心的藝術形式。情感教育是一種非常貼切的教學形式,通過師生之間的情感交互,能讓學生擁有更加敏感的情感感知能力。教師在賞析音樂作品時,學生會更容易通過情感的指引,獲得音樂的共鳴,這是學生理解音樂,獲取音樂涵養的重要途徑。教師要通過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內容抒發,以及作者本身的情感經歷等,表現音樂的真實訴求。同時,完成情感的交流,讓學生從情感的角度深化音樂的認知。[1]
音樂素養是對音樂的一種感知與審視能力,而情感的交流是其中的核心。情感教育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情感敏感度。在音樂的世界中,學生也更容易從情感的角度,感知音樂表達的內容。在長期的情感熏陶與感染過程中,學生能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態度,擁有充滿音樂的精神世界。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實施情感教育的基礎條件。因此,教師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可以融入學生中,與學生共同學習和成長。從而消除固有的師生隔閡,與學生達成良好的信任關系。由此,才能有效實現情感的交流與溝通,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與興趣。[2]
例如,教師在教學交響童話《龜兔賽跑》一課時,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龜兔賽跑的動畫短片。同時,以交響樂伴奏,教師坐在學生中央,與學生共同賞析這部作品。在欣賞結束后,可以開展小組討論活動,可以打破固有的師生關系,教師也要加入一個小組中,在師生相互的辯論與探討中,總結學習的知識與內容。這樣,能讓教師有效打入學生內部,從而構建更加穩定和諧的關系,為情感教育的實施打好基礎。
音樂作品與樂理知識是音樂課程的主要內容,從教學內容入手,也是實現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在音樂中挖掘與情感相關的內容,從而引發學生的情感聯想與認知,達成情感教育的目的,讓學生從音樂中學到正確的三觀,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例如,教師在教學《小小少年》這首歌時,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歌唱的技巧,更要從情感上讓學生理解歌曲的內容,或者通過合唱團的演唱錄像,讓學生觀看演唱時的人物狀態,青春洋溢、姿態挺拔、正能量滿滿的少年演唱。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既能讓學生擁有貼切的歌曲表達能力,也能收獲積極心理的暗示作用,對學生的健康成長非常重要。
每一首音樂都有其背后的創作故事,從音樂背景出發,是教師完成情感教育的關鍵路徑。音樂是表達情感的藝術,蘊藏著創作者濃厚的情感與訴求,潛藏著作者的歲月與經歷。因此,教師通過分享音樂背景故事,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情感,從而達成情感教育的目標。
例如,教師在教學《同一首歌》這首歌時,有的學生只知道有一檔音樂綜藝節目與其同名。但這首歌的創作淵源卻有著悠遠的歷史故事,其創作原型來自于19世紀30年代末的一個年輕音樂人。由于當時上海淪陷,在此國難當頭之際,生離死別與希望破碎成為了當時的主基調,在人心惶惶的背景下,這個年輕人通過這樣的一首歌,激勵了身邊的人,要永懷希望,唱響未來。這首歌后來被人們傳唱流行至今。教師可以通過這樣的故事背景講解,讓學生深入了解歌曲,并從情感上感受音樂的魅力與美好。
綜上所述,情感教學對中職音樂教學有重要的影響,是學生建立良好情感認知的過程,也是他們擁有正確情感態度的過程,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理解力與審美素養。因此,教師要掌握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挖掘音樂情感元素、探究音樂背景故事等,實現音樂課堂的情感教育,從而讓學生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