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曉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第一中學 云南德宏 678700)
在高中階段,學生會逐漸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政治教學的目的正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三觀[1]。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如果只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就會覺得枯燥無味,不愿意學習,政治教學的效率也就會降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時事熱點融入教學過程,幫助學生掌握并提升獲取信息、解讀信息、分析信息等多種能力,學會學以致用。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多關注學生對書本知識的記憶及解題過程的思維能力,還會用題海技術幫助他們加深記憶,反復鞏固對知識點的理解。但這種戰術并不適用于政治教學。政治教學需要學生真正將對知識的理解融于內心,并與時代接軌,擁有自主分析的能力。教師過多關注課本,會讓學生產生厭煩和逆反心理,導致學習效率明顯下降。教師應該分析相關熱點事件,選取其中的典型事件或人物,融入教學內容,讓學生提高對政治的興趣,并自主學習。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政治教學也開始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為了充分鍛煉這些能力,學生需要針對社會中的某個現象進行深度分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他們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并讓他們發散思維,從而提高并培養良好的三觀。
例如,在教學《經濟生活》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當下的時事熱點,如貿易爭端等熱點話題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展示視頻或圖片、文章等,讓學生清楚地了解熱點背后的政治含義,并深入課本內容,更好地理解知識點。這也能提高課堂效率,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及學習積極性。
現階段,高中生非常重視學習。部分學生過于注重解題的效率和應試答案,認為時事政治研究這項活動會耽誤時間,對其并不感興趣。而學生尋找的熱點重點不一,質量參差不齊[2],教師很難予以統一講解,會導致課堂效率不高,學生似乎也學不到什么知識。教師應讓學生在搜尋相關熱點事件之前明確收集資料的側重點、范圍及技巧等。教師可以專門抽出一節課的時間,讓他們了解這些收集資料的方法,提高他們的能力。教師也可以把搜尋時事熱點話題作為日常作業,要求學生每周或每月搜尋一次,并就自己感興趣的文章、新聞熱點或新聞評論等相互交流,學會用發散性思維去思考問題。近些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開放性試題已成為高考政治科目的必然發展方向。因此,時事熱點的教學已變得尤為重要。
例如,在教學《政治生活》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搜尋十九大的相關資料。但有關這個話題的知識點眾多,學生搜尋的資料必然會有所不同,質量也必然會參差不齊。因此,教師就要提醒學生,可以在《人民日報》、人民網、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媒體上搜尋,也可以分批搜尋不同的內容,如第1個小組可以搜尋有關人大代表的資料,第2個小組可以搜尋會上提出的問題,第3個小組可以搜尋開會過程中的一些趣聞、趣事。這樣將人民代表大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能讓學生第一時間了解到最新的時事熱點,增強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了解時事政治,提高公民意識,增強對政治新聞的關注度,對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都有良好的培養作用。
通過實施以上策略,大部分學生對時事熱點已經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這時,教師就可以鼓勵他們自行收集和整理資料,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在收集資料、分析資料的過程中,能培養自己的分析能力,學會用客觀的眼光去看待問題,透過問題去分析事情的本質,也能充實知識儲備,開闊眼界。因此,教師應把政治教學與時事熱點相結合,讓教學效率更高,課堂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