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馮蓬
(廣西城市職業大學 廣西崇左 532199)
人才是國家發展必不可缺的要素。并且隨著時代發展,人才的培養和輸出有著不同的趨勢和要求。如今,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跨文化交流越來越多,這使我國的英語語種人才成為了重要的戰略資源。為了培養出大批高素質和實戰型的英語人才,讓他們能夠符合新時代的發展需求,大學院校對英語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已迫在眉睫。
我國教育在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發展在不斷革新,在英語人才教育上就從簡單的語言技能培養,開始轉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我們以大學英語教學為例,很多英語教師已經意識到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授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的發展需求,因此積極探索并進行了改革嘗試。他們在教學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當前仍然存在著一些難以突破的問題,比如,在教學目標的呈現上出現不清晰和缺乏專業性的現象;對英語這種技能性很強的語種教學,仍然只能局限于聽說或讀寫范圍,教學上不能脫離教材來開展實踐學習,對學生的全方位學習產生了局限性;教學方式不能與時俱進,未能將學生的被動學習轉化成主動學習,從而不利于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升。[1]
現階段,國內大部分的英語專業教學都存在課程體系單一、教學內容單薄、教學方式難以突破常規性教學的問題,以及課堂上還存在著單向輸出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需要做出的最重要改變,就是要脫離傳統的授課方式,將學習者轉變為課堂的主人公,將課堂中心主體交給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思考的權力交給學生。這樣才能讓教學和實踐相結合,讓學生施展自己的能力。另外,教師要豐富教學內容,增加課程的廣度和深度,因為語言學習不只是對單詞、語法等基礎知識的學習,還需要添加“骨肉”和“靈魂”。所以,在英語授課中,教師必須要增加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和層次感受這個語種的文化魅力,從而提高學生自身的語言能力。[2]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最終目的。在新時代背景下,國家和社會發展對英語人才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他們對英語的使用能為社會的發展帶來幫助。同時,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對英語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既需要過硬的專業基礎知識,還需要較強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實踐經驗。因此,在英語人才的培養上,我們不要“紙上談兵”,而要做到“學以致用”。
教師作為英語專業學生的引路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培養出更多優秀的英語人才,高校需要加強教師團隊建設,多鼓勵和提供培訓學習機會給在職英語教師,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和素養。同時,教師自身也要有配合教育深化改革的觀念,多參加相關教學嘗試和教學交流,努力成為英語教育改革的先驅者。
教師在教學中,一是要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英語輸出能力;二是要把學生原有的應試學習思維,轉變為應用能力的思維,即要將英語不只作為一門應試的科目,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實際運用的語言工具;三是要減少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新時代英語教學,只依靠課本和原有課件已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教師要讓學生的英語技能培養,建立在對專業知識的豐富積累和人文素養的提高等基礎上。教師還要讓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和工作中。這些都是提高英語綜合能力、適應新時代發展不可或缺的前提。[3]
新時代英語教學模式,要將課堂上的專業授課和課下的實踐應用無縫銜接,要結合校內的技能培養和校外的技能應用。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增加對跨界文化的深入學習等內容,實施多樣化教學的新模式。比如,中西方文化中的餐飲文化、社交文化、禮儀文化等學習,要讓學生深入對比中西文化,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具有實踐應用能力的英語人才,才是符合新時代發展的人才。英語教學中聽說讀寫是基礎和重點,而輸出型英語人才更需要做到“術業有專攻”。近年來,英語的實際運用已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分量倍增,英語專業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也成為了評價學校英語教育的重要指標。因此,高校在英語教學中,要把校內培訓和校外實踐結合的校企合作等方式落實到位,確保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不斷打磨自己,成為應用型人才。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下背景下英語人才的培養,高校需要對教育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需要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同時還要讓學生“學以致用”,成為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實用型人才。學習離不開理論,更離不開實踐。教師唯有將兩者相融合,加上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清晰的教學目標,才能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新時代背景下優秀的英語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