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融
(海南醫學院生物醫學信息與工程學院 海南海口 571199 )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1]當前,各種專業競賽正是圍繞這一規定的精神,積極探索和改革教學方式和方法,為社會培養和輸送了大量具有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高校通過專業技能競賽的方式,從大賽項目內容、考評標準等方面入手,分析教學改革的方向和策略,能夠建立和完善突出能力培養的教育課程體系與標準。[2]同時,專業技能競賽能夠深化高校教學改革和提高教學水平,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高校的教學質量,培養出真正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我國傳統的教學方法一直沿用解放初期,從前蘇聯傳來的凱洛夫教育思想,強調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就是課堂教授方式,并充分肯定教師在教育和教學中的主導作用。[3]這種傳統教學方法雖有利于教師對教學課堂的組織管理和把控,但也存在很大的弊端,如忽視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不能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等。專業技能競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傳統教學方法的弊端。
高校通過設立競賽中心,成立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出臺一系列相關規章制度,使日常管理更加規范化。競賽中心可聘請專業技能方面的知名教授和學科帶頭人,由他們負責擬定與學生能力相適應的學科研究方向,指導學生開展各種應用研究和實踐,并擔任中心組織的各類競賽的學生顧問或評委。這就是實行導師負責制,既以學生為中心、又以教師為主體,[4]導師依據學生各自的特點來制定相應的培養方法和指導計劃。
1.日常教學
日常培訓計劃從大一開始制定,貫穿于整個本科階段。高校要在開展實訓教學過程中結合競賽內容作為教學的依據,實施“項目工作過程”為核心的實訓教學。項目的設置要緊密結合教學實際,將競賽作為專業教育改革的方向。高校要積極組織開展與專業技能競賽相關的第二課堂活動和相關選修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每學年,高校可以分年級組織開展競賽,競賽內容將緊扣本學年教學內容。對于不同基礎的學生,專家組給出不同程度的競賽試題,來滿足不同基礎學生的要求,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專題訓練
參賽選手的選拔從大一開始,選拔有創新精神、團隊精神和責任感的品學兼優的學生加入到備賽人員的行列,并實行學生自由組隊。低年級學生主要負責競賽的后勤保障工作,使其提前知曉和熟悉競賽的各項流程,為后續的競賽人才選拔打好梯隊基礎。參賽選手主要以高年級學生為主,專家組依據歷屆競賽試題并結合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模擬題并進行仿真訓練。競賽團隊要定期參加由專家組組織的專題培訓,并每月召開工作會以檢查各組學習情況和解決存在的問題。
學生收集的各類文獻、編寫的模塊和撰寫的文檔等資料,都要實行網絡共享,以供大家互相學習和借鑒。競賽團隊要分年級定期召開交流會,交流近期學習實踐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大家對較為集中的問題,要采用集中分析討論和會后跟進落實的方式來加以解決,從而強化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競賽團隊還要積極開展兄弟院校間的交流,認識各自的優勢與不足,并取長補短,為以后的教學明確方向。
競賽團隊要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以分組形式定期到相應企業或對口單位進行交流學習;也可實施雙導師責任制,除學校導師之外聘請相關企業或單位的高級技術人員為企業導師,帶領學生開發實際項目并加以指導。這樣能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深入到實踐中,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前沿和實踐技術。
高校要定期選派教師到國內外知名高校和企業去學習深造,以開闊教師隊伍的視野,增強他們的專業知識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同時引進高水平技術人才,帶動教師團隊能力的提升。高校要將教師參加技能競賽的成績納入教師考核體系,尤其是對青年教師,要通過參加技能競賽來促使青年教師迅速融入專業氛圍,并提升專業能力。
綜上所述,高校結合日常教學工作,積極組織和參與專業技能競賽,可以進一步促進和深化高校教學改革,提高教學的整體水平和質量。這也將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提升高校的教學質量,培養出真正的高素質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