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丹
(常熟市濱江職業技術學校 江蘇常熟 215513)
要想將中職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可靠接班人,中職學校不僅應提升他們的綜合職業素養,還應提升他們的道德素養。面臨中考失利、缺乏明確奮斗方向、缺乏良好行為習慣是當前中職學生存在的普遍問題。中職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十分艱巨。要想切實提高班級管理實效,中職班主任應將德育管理作為班級管理的核心。傳統的說教只能引發中職學生的逆反心理,中職班主任要善于另辟蹊徑,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將中國傳統文化滲透在班級德育管理實踐當中。
在中職學校對學生進行德育管理時,班主任應當對環境育人的作用有充分認知,并通過借助傳統文化營造良好班級氛圍,為學生提供一個擁有極強凝聚力、積極向上的學習環境。中職班主任首先應當結合傳統文化,為班級確立一個明確、可行性強、積極向上的奮斗目標。教師還應將墻報、黑板報等充分利用起來,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加大對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以傳統文化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理想信念,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接受傳統文化良好熏陶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學生的個人思想道德修養。例如,針對當前中職學生普遍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缺乏為美好未來奮斗的韌性以及缺乏良好學習習慣的不良現狀,中職班主任就可以將“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名言作為激勵學生不斷學習的座右銘。中職班主任還可將學生進行分組,定期由不同小組輪流辦墻報、黑板報,每期設置包括“和諧”“勵志”“愛國”“孝”“仁”等不同主題,讓學生從傳統文化當中廣泛搜集材料,借助傳統文化為中職學生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在借助傳統文化所營造出的良好班級氛圍中,學生的成長方向更明確、行為更積極。班級內部也涌現了出許多德育先進典型。[1]
在我國數千年文明發展史中誕生了許多傳統節日并延續至今,不同節日所擁有的教育意義各不相同。中職班主任應借傳統節日的契機向學生滲透德育教育。中職班主任首先應該對不同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文化因素、德育因素進行深入挖掘,并以中職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幫助他們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價值、德育價值,讓他們借助傳統文化受到德育熏陶。例如,傳說清明節是大禹治水之后天下太平,人們為慶祝水患解除而設立的節日,教師可以“清明節”這一傳統節日中提取出“大禹治水”的故事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讓學生對古人為民造福的崇高品質有更深刻的認識;借助清明節祭祖的習俗,班主任則可以將我國尊重祖先、緬懷革命先烈的優良傳統滲透給學生,讓他們懂得敬祖、增強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另外,班主任還可以將“祭而豐不如養之厚”“告別陋習文明祭奠”等孝敬父母、文明祭掃的觀念滲透給學生,讓他們懂得孝敬父母不僅僅表現在祭祀上,還應該在父母健在的時候孝敬、奉養,在祭祀過程中應注重生態環境保護。[2]
中職班主任可以將德育教育滲透在日常管理當中,可以發揮環境育人的功能,也可以結合其他學科教師形成德育教育合力。中職學生只有將品德修養化之于心,并體現在實際行動上,他們的道德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升。因而,在德育管理當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中職班主任要組織學生踴躍參加傳統文化實踐活動,將品德修養外化為行。例如,學完《弟子規》之后,班主任可以從中提取出“首孝悌”,讓學生為父母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表達感恩之情;雖然學生里獨生子女居多,但是在班級里,學生都可以將對方視作自己的兄弟姐妹,在班級內部做到與同學團結友愛。這也是“悌”的具體表現。班主任還應定期組織學生去敬老院、進入社區為老人送溫暖,替他們打掃衛生,陪他們聊天、幫他們洗衣服……另外,中職班主任還可以組織學生走上街頭誦讀經典,宣傳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根植于更多人的內心。
總而言之,中職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德育管理過程中應充分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在“樹人”方面的積極作用。并且,班主任要以傳統文化影響、熏陶中職學生,喚醒他們的道德意識,規范他們的道德行為,為我國社會培養出更多德技雙馨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