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澤穩
(曲靖工商職業技術學校 云南曲靖 655000)
信息化教學是指以科學理念為依據,依托信息技術,采用視頻、圖片、趣味游戲等手段,形成教中做、做中學的教學特色,實現教、學、做的全面融合。
本課程體系是對職業崗位、工作技能進行全面分析,根據技能需求和專業需求進行設置的。課程內容主要有化學基礎與技術分析、食品理化檢驗技術、食品感官檢驗技術、食品儀器分析技術等。其中,化學基礎與技術為前期課程,其余為后續專業課程。學生通過對這些課程的學習,為食品檢驗工考試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課程設計構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分項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檢驗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生通過螺旋式訓練,實現從簡單到復雜多樣化技能的掌握,從而獲得微生物檢驗分項的核心技能。
首先,本課程要求學生在課前在線學習平臺觀看革蘭式染色的基本操作流程,了解革蘭氏染色的理論知識;其次,學生進行自我檢測,梳理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最后,教師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確保每位學生都能進行預習。之后,教師先讓學生提問預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問題,然后根據學生的疑問以及學生錯誤率較高的自檢題,引出革蘭氏染色的教學課程。
1.熟讀革蘭氏染色操作流程
學生借助3D軟件,熟讀革蘭氏染色的操作流程,自主研究革蘭氏染色的教學流程,根據流程圖梳理步驟,整理出一個教學流程思維導圖。然后,每個學生將思維導圖上傳至學習平臺。學生先互評,最后教師點評。[1]
2.學生進行虛擬訓練
學生先進入食品微生物檢驗虛擬實訓平臺,找到“革蘭氏染色”指導模式,根據語音提示,對革蘭氏染色的操作環節進行探索。該模式的各個環節都會按照正確的步驟進行,不會給學生蒙混過關的機會。一旦學生操作錯誤,系統就會返回該環節的界面,并彈出相關資料,供學生理解相關知識。學生改正自己的錯誤后,再繼續操作下一步。學生操作完全部環節后如果覺得自己并沒有完全掌握,可以繼續進行練習,直到完全掌握“革蘭氏染色”的流程。
3.組間互評
當學生對流程掌握基本熟練后,教師再給學生播放一次革蘭氏染色操作微課,然后劃分小組。每一個小組成員憑借自己的記憶,寫出革蘭氏染色的操作要點,寫完后上傳至學習平臺,小組內部進行互評后再由各組進行整體互評,最后由教師公布本次實訓的優勝組。本次實訓結束后,教師重新示范操作要點,著重講解學生在預習時遇到的問題,然后集思廣益,和同學一起編制朗朗上口的操作口訣,以方便同學們理解和記憶。此次實訓的成功舉辦,為課程的下一環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
4.進行模擬考核
學生進入模擬微生物檢驗實訓平臺,進行“革蘭氏染色”模擬考核。教師從實訓考核了解學生對操作流程的掌握程度,再引導學生進行規范化操作,讓學生扎實掌握實踐技能。
5.進行實戰訓練
教師帶領學生進入微生物無菌實驗室進行實操訓練,讓每位學生按規定獨立完成操作流程。這時,教師在旁邊進行監督和指導。學生完成后上傳學習平臺,由其它學生對其進行評價。教師最后公布評價結果,并對學生操作錯誤進行點評,讓學生明白染色失敗原因。
6.課程回顧和總結
學生對革蘭氏染色流程進行回顧。教師總結實訓結果,分析同學們的優勢和弱勢,并合理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增強自主學習和舉一反三能力。
課后,學生可以在學習平臺反復觀看理論知識并進行模擬訓練,深入了解知識理論,熟練掌握技能。虛實結合的環境訓練,能夠幫助學生未來更快適應真實的工作環境,讓學生對職業有更深入的認識,并養成一定的職業素養。
線上教學部分依賴平臺實現,但是目前線上平臺功能并不夠強大;目前食品微生物檢驗課程雖然內容豐富,但是資源還不夠完善。資料還需進一步擴充,并進行及時更新。
VR等學習平臺都是獨立的平臺,平臺之間沒有任何聯系。因為缺少一個核心平臺,各個平臺的信息,包括不同章節的信息都是獨立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頻繁使用不同的平臺授課,就會出現前后的教學內容完全沒有任何聯系的狀況。這會給教學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學生也會因平臺之間操作方式不同,學習方式不同,而不知所措,導致學習效果差。[3]
教學內容的學習依靠線上線下雙重的方式,這就需要教師考慮線上線下時間如何分配的問題。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要相結合,不能只注重線上教學而忽略線下授課;也不能只采用線下授課而忽略線上教學。因此,教師要注意虛擬和現實的合理安排,線上評價和線下評價也要進行規劃,不能過度使用虛擬教學,要根據教學內容混合多種信息技術。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信息化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平臺。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出現,使得教學內容變得更加立體,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消化學習內容。同時,虛擬實訓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從而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完成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