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紹華
(福建省政和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福建南平 353600)
我國已經進入了嶄新的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已經不再單一追求速度的提升。經濟結構逐漸優化,新時代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培養要從多渠道入手。工匠精神的融入將會為機電人才注入一針強心劑,中職學校應在教學中加以推廣。
中職學校的師資力量相較于高職或是其它高校,向來處于劣勢地位。首先,中職師生比例搭配較低;其次,教師年齡失衡,師資結構有待完善;另外,教師專業水平待提升,高水平教師較為匱乏;最后,教師培訓設置不利于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工匠精神在中職機電專業教學中的融入,需要雙師型教師作為保證。學校如果有一批雙師型專業教師,那么在理論與實踐方面無異于“錦上添花”。這也是工匠精神得以培養的基礎。
中職院校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可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加強在職教師培訓。培訓是連接企業和學校的有效媒介。教師通過培訓,可以洞察行業的發展規律,隨之調整教學計劃。同時,也可以深化與時俱進的理念,深入市場,對行業動態了然在心;第二,教師要深入企業,對實際工作要點進行熟悉,根據崗位需求調整教學方法,提升個人的綜合素養。教師要盡可能在保證理論教學不斷豐富的情況下,提高自己的實踐教學能力。學生也可以以教師為榜樣,從中體悟工匠精神;第三,學校要為學生提供學習和實踐的平臺。學校可以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尤其是部分外企,邀請專業技術工程師來校做兼職,不斷擴充教師隊伍,進一步規范課程教學體系。[1]
中職機電專業在工匠精神培養方面,學校與企業都要對學習主體極為重視。實踐表明,強化校企合作,堅持產教融合的機制對于人才培養大有裨益。一般說來,當處于真實工作環境中時,學生可以模擬工作的具體內容,從中感受到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在工作中不斷尋求突破,以此讓工匠精神根植于心。從長遠來看,中職學校與企業創建持久穩定的合作關系,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機制,不但能夠推動人才培養,還可以為企業儲備更多優秀人才,使企業減少成本,提升產品的含金量,從而達到雙贏的目的。
中職機電專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學生不僅要有專業的理論知識作為基礎,還要注重實踐能力的提升,并且還要重視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不論在哪個階段,都屬于基礎教育的內容,也是所有教育的根本。在科學技術的進步中,機電一體化發展趨勢已經越漸顯著,機電專業也應該對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從中滲透工匠精神的具體內容,讓德育教育工作可以變得更具針對性。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學生應該對工匠精神涵義有深度理解,不斷提高個人的職業素養。“匠人”的培養則應該以豐富的理論知識與過硬的專業技術為基礎,做到能勝任一線工作;“匠心”的培養則需要學生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以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與工作環境。這樣,中職學校才能培養一批機電一體化的復合型人才。[2]
工匠精神的培養,中職學校應該將其滲透于校園的各個方面,使其與學生的生活、學習都能夠緊密相連。首先,學校要對其加以重視,適當增加各方面的投入,積極開展與工匠精神相關的實踐活動;其次,教師和學生可以深入企業參觀,深切感受企業人員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
中職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最終都要服務于工作一線。由于機電專業的特殊性,學生需要具備較高的實踐能力。因此,為了培養高素質的機電人才,推動國內經濟的轉型升級,中職院校就應該重視工匠精神的培養,使其融于教學的各個環節,致力于培養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