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靜
(宜興市張渚高級中學 江蘇無錫 214200)
生活化校本課程是符合學校本土環境、教師教學能力及學生適應能力的特色化教材,具有強烈的針對性,既符合教師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又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能有效提高教學的效率,讓師生得到良好的發展。就美術而言,校本課程的功能更全面。
生活化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具有重要意義[1]。其一,其符合學生對成長環境的認知。標準美術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幾乎都是著名的藝術品和藝術家,對學生來說過于遙遠,除了可以增加美術知識、提升審美能力,對學生美術興趣的培養沒什么引導作用。但生活化的校本課程符合學生認知,能讓美術真正走進他們的生活。其二,校本課程能真實表達學生心中的情感。美術是一門藝術,是情感表達和宣泄的過程。只有與生活貼切的教學內容,才能讓學生真正產生情感關聯,進而在學習時擁有積極的情感態度,愿意通過繪畫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其三,校本課程能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本課程中可以加入許多校園文化內容,讓學生更愿意加入校園文化活動,從而讓校園文化環境煥發新的生命活力。
校本課程與普通教材最大的差異就在于其針對的目標人群不同[2]。常規教材是面向全國所有普通高中教師與學生的課本,其內容必然以宏觀視角為主,能迎合大部分學生與教師的能力與審美,滿足更多學生的美術學習需求。校本課程是針對某一學校的特殊教材,必須以本校的學生和教師為滿足對象。這不僅需要學校在課程規劃時考慮到學校當前的資源,而且要以學校師生的能力為基礎,讓校本課程符合教師的授課習慣,滿足學生對美術的認知需求。
與普通科目不同,美術帶有藝術性,是視覺系的課程。因此,美術校本課程的內容不能局限于校園,而要適當擴展,從本土的自然環境與社會資源入手,從民族、地區等角度探尋特有的文化產品。將這些融入校本課程,既豐富了校本課程的內涵,又促進了本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如今,信息化教學已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趨勢[3]。同時,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因此,校本課程必須充分與信息技術結合,以多種教學方式呈現,還要規劃與學校實際情況相符的實踐活動,讓教師能夠依據校本課程組織學生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完成美術實踐,獲得良好而豐富的實踐經驗。
生活化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首先,要從師生能力入手。課本是教學的內容,是為學生提供的資源服務,也是為教師提供的參考標準。因此,其本質是為教師與學生服務的。在開發校本課程的過程中,學校要考慮到符合學生接受的能力與教師授課的能力,確保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發揮應有的作用。其次,學校要將教師與學生生活、學習中的表現與成果融入校本課程,以此實現生活化的要求。生活化是一種拉近距離的手段,是讓師生獲得親切感的方式。將校園中的藝術實踐載于課本中,學生在學習中就更愿意主動接觸和了解,也能獲得深刻的啟迪。最后,校本課程開發要注重師生經驗的發展與提升。對教師來說,傳授知識是下策,教授方法才是上策;而對學生來說,學習美術是表面,借助經驗,將自己的情感表達為作品,才是真正的目標。因此,在規劃校本課程時,學校必須遵循以學校資源、師生能力為基礎的原則,以免校本課程脫離實際,失去其最基本的價值與意義。
本土文化是生活化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內容。通常,學校需要從三方面考慮。
首先,要將校園文化融入其中。校園是學生生活、學習的主要環境。校園文化是學生受到熏陶與感染的重要內容。因此,將校園文化轉化成美術教材,是學生獲得啟發和創作靈感的關鍵。比如,在學生學習攝影時,校園就是非常好的素材,青春洋溢就是最重要的主題。
其次,要將民族文化融入其中。我國是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與藝術風格。因此,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學校應依據學生的民族,篩選相應的民族美術內容,讓學生都能接受自己民族文化的熏陶,做好傳承與發展。比如,對少數民族,學校可以將其文化中的服飾、頭飾、建筑、工藝品等具有美術價值的內容融入教材,讓學生系統學習;而漢族學生既可以學習和融合少數民族的文化,也可以深入了解漢族文化的美術內容,如漢服、國畫等。
最后,要將地區文化融入校本課程。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風景與環境特征。因此,校本課程要從學校周邊的本土環境入手,或將其環境藝術品納入教材,或將著名的景點或風景區設置為外出寫生地點,讓學生感受充滿熟悉的生活氣息的教學內容。在規劃生活化的美術校本課程時,學校要遵循以自然環境、社會資源為填充內容的原則,讓校本課程充滿生活與本土的氣息。這既擴展了學生的美術視野,又讓學生接觸到了更貼近自己生活的內容與文化,增強了他們的美術興趣。
除了文化的融入,學校還要將校園活動融入校本教材。教師可以將校園活動的內容放入教材,以此展示學生的風采,讓所有學生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選入教材,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美術的動力;還可以通過教材規劃美術活動,指導學生完成相應的課堂活動和課外活動,并在實踐活動中感受美術的魅力。
在美術欣賞課上,教師不僅可以帶領學生認識著名藝術家的作品,解析這些畫家的風格與特點,而且可以將部分學生的優秀畫作在教材上展示出來,讓其他學生欣賞校園美術作品展中的優秀作品。這能讓學生更熱愛美術,也實現了生活與教學的真正融合。
在美術活動課上,教師則要根據校本課程的規劃,帶領學生完成實踐。比如,外出寫生活動的規劃應按照學生的能力、水平設定不同的寫生區,由教師分別安排學生前往。在寫生活動結束后,學校可舉辦寫生作品展,既可以邀請教師、學生、家長參觀展覽,也可以將學生作品上傳至校園網或班級新媒體賬號,提升學生的自信與成就感。
綜上所述,隨著現代素質教育的發展,開發生活化校本課程已成為高中美術教學的發展趨勢。學校要根據教師與學生的能力規劃校本課程的內容與系統,同時,將本土文化與校園活動合理、有效地融入校本課程,由此實現美術教學的本土化和生活化,讓學生更容易貼近美術,走進藝術,擁有真情實感的表達空間和創作靈感,實現美術教學的根本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