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亞濤
(無錫工業(yè)高級技工學(xué)校 江蘇無錫 214000)
《紅樓夢》這部具有人性美、悲劇美的小說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首,是我國古典小說中人情小說的巔峰之作。這部小說在清代金陵(今南京)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由盛轉(zhuǎn)衰大背景下,寫出了賈寶玉、林黛玉以及薛寶釵之間的愛情婚姻悲劇,通過小說當中幾個主人公的人生悲劇,折射出清代由盛轉(zhuǎn)衰時期的末世危機。這部小說居四大名著之首,不僅僅因為它具有極高的思想價值,在結(jié)構(gòu)、人物刻畫、語言方面都顯示出非凡的藝術(shù)成就。本文僅從《紅樓夢》一書的人物描寫特點進行分析,抓住典型人物分析這部小說在人物塑造方面與傳統(tǒng)小說的不同。傳統(tǒng)小說人物形象塑造強調(diào)類型化。這部小說在人物刻畫方面有了重大突破,改變了傳統(tǒng)小說當中刻畫人物涇渭分明的做法——好人是毫無缺點的好,壞人則是無可救藥的壞。這部小說刻畫出的人物形象更為豐滿、性格也更具真實性。
在人物描寫過程中,這部小說刻畫出了不同性格、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生活環(huán)境的人物的個性特點。出現(xiàn)在這部小說中有名有姓的四百多個來自社會各階層、不同年齡、不同生活背景的人物都有其獨特性。即使是對那些在性格上具有共性特點的人物,這部小說也通過對人物言行舉止的刻畫、對人物的細節(jié)描寫,凸顯出了不同人物各自具有的獨特性格特征。例如,同樣是掌權(quán)管事、殘忍陰毒的人物,王熙鳳和王夫人就各自具有其獨特的性格特征。王夫人是個吃齋念佛的“善人”,外表和善、內(nèi)心毒辣,為人虛偽、殘忍,對僅僅因為一句玩笑話就被她扇巴掌、攆出去,走投無路投井身亡的金釧,她會流下偽善的眼淚;在面對繡春囊事件時,她又小題大做,指使下人對整個大觀園進行抄檢,使大觀園中的青年一代身心遭受了巨大的摧殘。而同樣是賈府大管家,王夫人的接班人王熙鳳,她和王夫人一樣狠毒,表現(xiàn)卻又有所不同。和王夫人“不問世事、吃齋念佛”的表現(xiàn)不同的是,王熙鳳精明強干,從“毒設(shè)相思局”一事上足見她的狡詐。她不屑于披上偽善的面紗,這從她公然宣稱從來不相信陰司地獄、因果報應(yīng),“我說行就行”的語言就可以看出。另外,她不擇手段地攫取財富,這也是和王夫人有所不同的地方。再如,性格當中同樣具有孤高傲世特點的林黛玉和妙玉,她們的性格也各有不同。她們之間最根本的不同之處在于,林黛玉的孤高傲世是既對生活有著美好追求、又對世俗人情看不慣,孤高當中蘊含著自然率真。而出家人妙玉,她的孤高來自于對人生的看淡、對生活的厭倦,她的孤高當中蘊含著的是從容淡然的心境。對于這些看起來性格特征有相同之處的人物,曹雪芹在刻畫時凸顯出了她們各自的特性,擺脫了傳統(tǒng)小說人物刻畫類型化的桎梏。這樣,不同人物之間絕對不會出現(xiàn)混淆現(xiàn)象。
在人物的塑造方面,《紅樓夢》還嚴格按照生活的真實狀態(tài),刻畫出的人物性格具有復(fù)雜性和多面性特征。即使對于作者持肯定態(tài)度的人物,肯定當中也有否定存在。總之,《紅樓夢》塑造出的人物不再呈現(xiàn)絕對化傾向,不再是純粹的“好”抑或是“壞”,而是有血有肉、性格復(fù)雜的有機整體。在這本著作當中的人物,他們身上兼?zhèn)淙诵缘膬?yōu)點、缺點,褪去了理想主義的光環(huán)。
例如,《紅樓夢》當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林黛玉,雖然她才華出眾、天真直率、潔身自愛,但是由于她在許多事情上表現(xiàn)出的尖酸刻薄、高傲多心,不僅作品當中的許多人不喜歡她,連許多讀者也在對她的遭遇同情之余不喜,感情上更傾向于表面上看起來善良、關(guān)心體貼別人的薛寶釵。[1]又如,《紅樓夢》中有一處大觀園當中的姐妹和賈寶玉等海棠詩社的人吟詩作對的情節(jié),賈寶玉出于搶頭功的心態(tài),率先在吃螃蟹的時候詠出了一首詩。林黛玉雖然喜歡賈寶玉,但是這個時候卻沒有為寶玉捧場,反而說“這樣的詩要一百首也有”,并且真的就提起筆來寫了一首,在寫出來感覺自己的詩比不上寶玉的詩之后,她一把就燒了,并且老老實實承認寶玉的詩好。這就是她天真直率、心口如一的具體表現(xiàn)。再如,《紅樓夢》中多次寫到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如賈寶玉譏諷薛寶釵引起薛寶釵的反感,林黛玉會在一旁幸災(zāi)樂禍、薛寶釵想借過生日的機會取悅賈母,黛玉也會從旁冷嘲熱諷……這在林黛玉的身上,既表現(xiàn)出孤高、抗爭、直率,又顯示出了性格當中尖酸刻薄的一面。[2]
總而言之,在《紅樓夢》當中,人物刻畫是較之以前小說人物刻畫類型化的一種進步。這部著作將人物放置在真實的生活背景下進行如實描寫,毫無忌諱粉飾,人物性格較之以前更為合理,感情更為細膩。也正因為《紅樓夢》在人物描寫方面的這一突破,它也成為了中國古代文學(xué)史上無與倫比的藝術(shù)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