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杰
(寧夏青銅峽市職業教育中心 甘肅寧夏 751600)
鉗工技術訓練是學生專業技能成長的重要實踐課程,通過鉗工技術的訓練不僅僅可以提升學生看圖、讀圖的能力,還能夠鍛煉學生的測量能力,通過對相關零部件的加工能夠讓學生了解到多種零件的加工工藝,促進學生基礎技能的提升。在中職教育過程中,教師往往以手工加工為主,教學內容的單調和教學模式的陳舊,導致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始終提不起興趣,更難于將鉗工技術應用到實踐中。因此,教師應當分析以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創新教學模式,在新視域下對鉗工技術的實踐應用進行探索。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難發現,鉗工技術訓練教學的專業分很多種。但是,無論是什么專業的學生、無論需要什么鉗工技能,在鉗工技術學習的過程中,學習內容幾乎都是一樣的。這種陳舊的教學內容不僅讓學生感到厭煩,更難以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對于教學內容不感興趣是鉗工技術難以得到實踐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一些學生認為在機械化高度發展的今天,鉗工技術已經難以在實踐中應用,從而忽視鉗工技能對于自身職業發展的提升和幫助,甚至有的學生認為鉗工技能和自己的專業沒有多大關聯。這些錯誤的認識致使學生缺乏學習熱情,難以提升自身的鉗工技能。[1]
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大部分教師在進行鉗工技術教學時往往采取的是“放養”模式,即教師進行鉗工技術關鍵知識講解后,由學生進行實訓。這種走馬觀花式的講解,讓學生難以記住相關要點,更難讓學生的鉗工技能得到提升。另外,鉗工技術訓練往往是以學生自己進行手工加工為主。這樣的重復訓練十分枯燥,再加上訓練動作和內容單調,讓學生的身體十分容易疲勞,容易對鉗工技術的訓練產生厭倦情緒。這樣就很難真正促進學生專業技術的提升。
不同專業的學生需要掌握不同的鉗工技術。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注重鉗工技術教學的側重點,針對學生的專業特點進行設置。這樣不僅可以真正讓學生的專業技能得到提升,更能讓學生認清鉗工技能對于自身專業素質發展的幫助。例如,筆者在進行“模具制造”這一鉗工技術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我們在課前就要充分了解模具制造專業在企業中需要的技能,如看圖能力、綜合測量能力、修配定位能力等。其次,我們可以根據這些能力需求來進行相應的課程設置,讓學生能夠通過配鉆、剖光、刮研等訓練,提升鉗工技術能力。這種針對學生專業特點進行的實踐訓練,不僅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更能讓學生明白這些技術在今后工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最后,教師要通過舉例來拉近鉗工技術和學生生活的距離。
以往,鉗工技術的實訓教學對于學生的吸引力是極其有限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積極創新鉗工技術的實訓內容,通過內容更新來激活實訓教學,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鉗工技術實訓的教學中來。例如,筆者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大部分學生在進行鉗工實訓之后往往十分樂意將自己的作品展示、分享給朋友和家人。這給予了筆者一個靈感,就是創新設計工件實習作品,讓學生的作品既新穎,又能夠與自己的專業有所聯系。又如,針對“汽車維修”這一專業,筆者讓學生采取金屬薄板制作屬于自己的汽車模型,將鉗工技術中矯正、彎曲、鉚接、銼削、鉆孔等基礎技術融入其中,讓學生自行設計。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讓學生的鉗工技術得到了實踐。[2]
教師應當立足于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新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更能讓學生主動進行問題分析,通過主動探索來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筆者在進行“微型平口鉗”這一實訓教學內容時,深入貫徹素質教育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為學生創設出開放式的實訓課堂教學。同時,筆者通過“任務教學法”將學生分成小組,然后下達任務,讓小組按照具體的步驟進行操作。在小組實訓的過程中,筆者通過問題引導,如“機用平口鉗的各種零件材料相同嗎”“怎樣計算底孔直徑”等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索。
鉗工技術是學生未來職業發展重要的基礎技能之一。目前受傳統教學內容老套、教學模式單一等的影響,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一直得不到很好提升。因此,教師應當在全新視域下立足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創新鉗工技術的應用實踐方法,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