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曉
(儀征市新集中心小學 江蘇儀征 211403)
數學是一門工具型的基礎學科,在人們的生活和學習中具有極其廣泛的應用性和適用性。借助數學思想或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是非常常見且普遍的[1]。因此,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的核心就在于解決問題。
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必須從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開始。發現問題是一種思維習慣,是善于觀察和思考、容易提出疑惑或質疑的品質。學生只有擁有一雙善于發現問題的眼睛,才能擁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與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鼓勵學生積極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質疑,讓學生擁有主動觀察和思考的能力,從而掌握發現問題的技巧與規律。
問題要解決,往往需要先完成轉化,將抽象的問題轉化為直觀的,將復雜的問題轉化為簡單的,將數字的問題轉化為圖像等。這種問題轉化其實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也是學生思維能力的一種體現。因此,教師還要推動學生的思維開發,讓學生擁有解決問題的靈活思想。
問題解決能力的最終用途就是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而應用問題就是要讓學生充分利用自身掌握的數學思想與方法,將其應用于自己在生活中發現的問題上,由此達成應用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強化學生的實踐意識,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自己動手或思考,解決相應的問題。
對小學生來說,發現問題的能力取決于他們的興趣[2]。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為重心。而情境教學作為一種能營造氛圍、誘導情緒的教學方式,能有效引導學生產生情感體驗,從而讓他們愿意主動介入問題,并在參與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觀察現象、發現問題的良好習慣。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能夠主動發現問題,會設計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情境。比如,在學習混合運算時,學生要進行一定量的練習,才能熟練掌握各個運算律的運用規律。但是,這種重復性質的練習又是學生缺乏興趣的內容。因此,筆者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創建了闖關游戲的情境,在“勇闖古堡”的劇情中穿插來自古堡主人的考驗。而這些考驗就是混合運算的習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好勝心與游戲的娛樂性質會讓學生忘記做題的枯燥,還會促使他們在解決問題時保持專注,通過自己快速的觀察力和反應力,得出相應的答案,既追求了速度,又追求了準確率。這就是情境為學生帶來的良好的探究誘導作用。
合作是解決問題的一條便捷通道,也是促進學生主動思考的一種方式。教師應當掌握良好的小組合作教學方式,通過將學生合理地分組搭配,刺激學生的探索意識,讓他們的思維在相互配合與交流中碰撞,從而得出更優質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還能找到同類型問題的解決規律,從而掌握問題轉化的能力。
比如,在教學小數運算時,筆者就依據學生不同的能力將其劃分為4人小組,每個小組中的學生能力比較均衡。然后,筆者向學生提問:如何使0.9×0.02的運算變得更簡單?學生立刻開始在小組中討論,紛紛展示自己平時的計算方法。在思維碰撞的過程中,有學生提出了一種以新化舊的思維轉化方式,將原本的小數運算問題,轉化為9×2的自然數問題,再依據其小數位數,得出正確的結果。這樣的合作過程既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又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產生了新的見解,還鍛煉了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達到了多重效果。
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是真正讓學生展開應用練習的環節[3]。教師可以通過課前的設計,將數學問題融入活動,給予學生解決問題的空間和條件,讓學生在自由活動的狀態下,發現活動中包含的問題,并運用數學思維及其掌握的方式、技巧,解決對應的問題,強化學生在生活中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非常重要。教師可以借助情境、小組合作、實踐活動等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轉化問題,并在應用中解決問題,由此讓學生具備良好的問題解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