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子景
(蘭州民族中學 甘肅蘭州 730000)
在班集體的建設中,想要拉近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距離,減緩學生的心理壓力,創造有效的交流平臺是十分必要的。交流平臺的模式可以多種多樣,如主題班會活動、每周的師生隨筆交流、富有趣味的“吐槽大會”等。
在高三學期伊始,我和班委一起組織了名為“少年說”的班會活動。在班會上,我將自己當年的高中學困經歷講給了大家聽。真相即是力量,只有真實的故事才能走進人的內心。在我講完自己的故事之后,看著一張張若有所思的面孔,我知道,此時在他們的心里也一定有所感慨。于是,“少年說”的活動正式拉開了帷幕。在我的鼓勵下,學生們一個個或是落落大方,或是些許害羞地站在了講臺上,向大家勇敢地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我有時候真的不想學習”“我覺得自己根本考不上大學”“我感覺到壓力很大,又很迷茫,不知道該怎么辦”“有一段時間天天打網游,我知道這樣做不對,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本次活動的舉行有效拉近了師生和生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排解了內心的壓力。這為順利開展高中畢業班級的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新人文教育強調以人為本文,就是要求教師要進行適合于學生的教育。面對高考,高中畢業班學生的學業壓力和心里壓力都是巨大的。在進行班級管理時,班主任要用一些適宜的人文知識來啟迪學生,營造出相對輕松的班級氛圍,幫助學生順利度過備考階段。
我帶的班級是理科班,我對他們講:咱們班缺一點文藝的氣質,生活要有一點詩意才靈動。在一次月考之后,當我看到他們疲憊的神情時,我與他們分享了汪國真的詩《跨越自己》。詩中的內容正是學生們此刻最需要的力量。此刻,他們正在感受要跨越一座高山的辛苦;當我看到學生們在上早晨最后一節課總是無精打采時,我給他們讀文學大師胡適的日記。“7月16日:胡適之啊胡適之!你怎么能如此墮落!先前定下的學習計劃你都忘了嗎?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這樣下去了!”[1]聽了這段來自大師發的牢騷,學生們頓時打起了精神,原來大師也有因為學習而苦悶的時候。
就這樣,這些人文故事、文學作品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學生們的精神狀態,班級里的氣氛變得活躍起來了。在傳統的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說教式談話并不能引起學生心底的共鳴。教師只有智慧地運用人文故事,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進行溝通,才能使班級管理工作起到真正有效的作用。
新教育的倡導者朱永新教授指出,新人文教育能夠通過閱讀、對話、寫作和踐行涵養人生智慧、塑造理想人格。對話既是指師生之間的對話,也是指閱讀中我們與文字的對話,是我們與歷史上偉大人物之間的對話。
我和學生們一起制定了一個閱讀計劃。該計劃是在沒有時間限制的前提下,每人自由選擇一部名篇或名著來讀,并且利用每周的班會課,由班級組織開展名為“朗讀者”的書友會,用“以書會友”方式,讓大家各抒己見交流想法。這樣,學生在閱讀與討論中,在浩瀚的文史海洋里尋找他們所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尋找屬于他們自己內心的力量。“朗讀者”伴隨著畢業班學生度過了壓力重重的高三第一個學期,書中的文字在他們的心里生根發芽。通過書中的文字,他們慢慢找到了方向,找到了屬于自己心靈深處的力量。正如同思想家羅曼·羅蘭所說:“從來沒有人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有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長期以來,學生都把獲得高分數當成學習的目的;老師也一直將學生的學習定位為一種義務與責任。教師處于主體支配地位,學生處于被動地位。那么,學習的目的是什么,是一所好大學?還是一張漂亮的成績單?就如同畢業班的學生們,若只有規定與說教,課本與習題,高壓力、大強度的高三生活會讓他們在走向考場前就敗下陣來。正是那些名人軼事、文學著作滋養了他們的心靈,讓他們用一種樂觀向上的心態去面對課業繁重的高三生活。
總之,新人文教育對每一名學生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幫助他們找到自我,實現內心對自我的期許,對自我的肯定。在班主任的日常班級管理工作中,我們要學會運用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這是順應現代教育發展、符合當代教育要求的重要內容。
靜靜的校園,鬧鬧的樂園,溫暖的家。這正是我所追求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2]新人文教育的理念不僅幫助畢業班的學生們順利度過了壓力重重的備考階段,還猶如一座燈塔照亮了我任重而道遠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