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文 陳曉菲
(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合水路小學 甘肅蘭州 730000)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學校只有把嚴格的規章制度與促進學生發展的教育相結合,才能提升科學管理水平,增強學校的育人能力。學校要以教學為重點,以學生為中心,大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構建“智美”教育,提升教育品質,讓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
未來社會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當前,學校對“智美”教育的構建,有利于提升育人的品質。“智美”教育是符合學生發展方向的。學校要利用自身的獨特優勢,構建“智美”教育,將學生作為主體。教師則要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引領學生去發現教育之美[1],借助教育提升學生的智慧和美德,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能力,讓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傳統教育提倡分數教育,將分數看作學生成功的標準。而當前,社會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智美”教育的構建是符合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的。構建“智美”教育有利于發掘學生的潛力,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發展。
學校應以學生為主體,圍繞學習,開展各種特色教育,讓學生在“智美”教育的大環境下,利用對學校學習環境意境之美的探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課程創新,幫助學生掌握更多新型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通過教師教育方式的儒雅美,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魅力。讓學生發現自己的能力,提升自身的素質,構建“智美”教育,發展特色學校,滿足了新課改的要求,有助于學生在未來獲得更好的發展[2]。
讓學生體驗學習環境的意境美,在意境美中學習,能產生良好的效果。學校是學生生活、學習的場所。學校要以校園環境、特色為基礎,讓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意境中感受到學習的重要性;利用校園綠化、設施,如名人事跡碑等,讓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引導學生善于思考、善于用腦;在學校自然環境中開辟語文朗讀角、英語學習角等,讓學生在學校有更好的學習環境,以便構建“智美”教育。學校在自然環境中開辟不同的學習場所,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感受自然之美、學習之美,達到人與自然合一的良好效果,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3]。
在課程建設中,傳統課堂大多數是由教師充當主導者,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會創新對知識的思考,不會創新知識的獲取方式,久而久之,就會對學習產生厭惡。而展示課程建設的創新美,在課堂上利用創新的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獲取知識,不僅可以強化學生的記憶,而且能讓學生在開心、愉悅的環境中學習。例如,教師可在課堂上開展情景模擬教育,將知識與情景模擬相結合。這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非常廣泛。教師可讓學生扮演語文課文中的不同角色,自主詮釋角色的心理歷程,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文中的不同人物及文章的內涵[4]。
教師的教育方式對“智美”教育的構建也是有很大影響的。教師作為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在學習中接觸最密切的人。教師的教育方式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專業素養影響學生,可以為學生樹立榜樣,讓學生受到熏陶。例如,語文教師在講解一篇文章時,可以引經據典,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從一個簡單的記敘文,串聯出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各類文章題材。學生會由衷地佩服教師,獲得激勵,自覺向教師學習,不斷汲取知識,不斷進步。
總之,構建““智美”教育”有利于提升學校的育人品質。在教育的過程中,重視“智美”教育的意義,是符合未來教育發展模式的,也是與素質教育內涵不謀而合的。構建“智美”教育,學校可以從學校教育環境的意境美、課程建設的創新美、教師教育方式儒雅美等方面著手,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智美”教育,讓教育獲得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