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雯
(南通市朝暉小學校 江蘇南通 226000)
傳統民樂是由平民百姓在民間創造和傳承的音樂形式[1],反映了各民族百姓的真實生活、情感愿望,體現了豐富的民族文化樣態。開展傳統民樂的校本課程開發,讓傳統民樂中蘊藏的民族文化和印記融入到教學中,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本文以小學傳統民樂實踐為切入點,思考指向音樂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的開發策略和途徑。
小學是開發學生潛力、培育學生多方面興趣和愛好的關鍵時期[2]。這個時期的學生通常對很多事物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對任何感興趣的事物都勇于嘗試和探索。教師在開發校本課程時,要注意保護他們愛探究和嘗試的天性,開發多樣式的校本課程,為學生提供和呈現多種選擇。小學生面對多樣化的校本課程,會對自己好奇的、感興趣的課程逐一嘗試,在多次嘗試和學習中,發掘自己的興趣和天賦,感受藝術文化的魅力。
例如,學校可以設立多門不同的民樂課程,如民族戲曲音樂課程、各類民族樂器課程、歌舞音樂課程等,并全都對外開放,鼓勵小學生積極參加、學習。學生積極參與每門課程的學習,能從中發現自己的興趣和天賦,體會民族文化的精髓。因此,教師在開發校本課程時,要注重課程的多種樣式,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和選擇的可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音樂核心素養的培育。
傳統民樂是一種藝術性較強的學科形式[3],需要學生尤其注重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和實踐。因此,課程開發和實施的重點應放在學生的反饋和體驗上。只有親自接觸并實踐著的傳統民樂,才會有生機和活力,才能讓人體會到豐富的民族內涵和傳統民樂的魅力。在校本課程教學中,教師不能將理論知識作為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也不能將教學變成單純的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聽講的方式,而要把學生當做校本課程的核心和主體,開展實踐活動和互動活動。學生積極參與民樂的學習,在實踐中感受民樂的美妙,體驗民樂的情感,能激起對民樂的興趣和熱情,進而認真對待和學習校本課程。這對教師的校本課程教學效率和學校的核心素養培育都有積極作用。
在教學傳統民樂校本課程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親自參與實踐,體驗、感受民樂的特色。例如,歌舞音樂指的是伴隨民間舞蹈的歌唱和樂器演奏。在民族歌舞音樂的校本課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跟著歌舞音樂一起跳民族舞蹈,在民舞舞蹈中體驗歌舞音樂的魅力;在教授說唱的民族音樂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練習說唱,將歌曲親口唱出來;在民族樂器校本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親自為學生演示民族樂器,如竹板、簫、笛子等,并在進行介紹后讓學生輪流傳看,觀察民族樂器的樣子。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學生要親自實踐,用民樂表演。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4]。校本課程的實踐和體驗能拉近學生和民樂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對民樂的熱愛和興趣,讓民樂校本課程教學更有效率,提升民樂校本課程的教學效果,豐富核心素養的培養路徑。
活動是小學生非常喜歡的學習形式。豐富的校園活動能增加小學生在校生活的趣味性,讓學生更熱愛校園生活。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中,教師可開展豐富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根據活動情況和學生反饋適時調整校本課程內容,增強校本課程的普適性與活力。教師也要注重活動的多樣性和娛樂性,讓小學生能輕松、愉悅地參與和完成校本課程活動。教師還需注意校本課程不是單純的娛樂節目,應將校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融入到活動中,在活動中傳授知識,引導學生的發展,保證校本課程能發揮教學功能。
在教學民樂校本課程時,教師應組織開展豐富的校本課程活動。例如,在歌舞民樂校本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開展歌舞表演、喜劇舞蹈表演等活動;在戲曲民樂校本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開展戲曲鑒賞活動、戲曲表演活動;在民族樂器類校本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舉辦彈撥樂器比賽、吹奏類樂器比賽等。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去聽民樂音樂會,感受民樂的魅力。
總之,只有通過多種有關民樂的校本課程活動,讓民樂的校本課程生動又有趣,學生才會更加熱愛民樂,積極參與民樂的校本課程建設,讓核心素養的培養效果得到進一步提升。
綜上所述,傳統民樂校本課程不僅能充分激發學生認識民族文化精髓的積極性,豐富校園生活,傳授文化素養,而且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增強核心素養。因此,教師在傳統民樂校本課程教學中,要采用興趣培養、活動展演等策略,設計多樣式的民樂課程及民樂校本課程活動,注重學生的體驗和實踐,全面培育學生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