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嬌琪
(宜春市畫眉小學 江西宜春 336000)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發展,教師為要。基礎教育是整個國家教育發展的基石,小學教育是整個基礎教育的奠基階段,小學語文作為基礎學科,教師是課程教育的實踐者,對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素養的研究是順應時代需求與時俱進的探究。[1]研討小學語文教師核心教學素養的構成,并提出相應的提升途徑,有利于小學語文教師改善課堂教學效率,適應新時代課改要求。
教學素養是教師職業和教育專業的核心基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必然要求教師具有育人的教學素養。[2]核心教學素養作為教學素養的一個基本原則要求,對于提升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素養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良好的教學素養是推動高質量教育工作的根,也是有效提升學生語言文字學習及實踐運用的本。因此,做好核心教學素養的構建是提升教學素養的關鍵,我們在實際應用中,以知識、技能、品格為判斷標準,可將核心教學素養分為文學素養、表達素養、情感素養三個方面。
廣義文學是指一切口頭或書面語言行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學以及政治學、歷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態。這就是文學的文化含義。狹義文學是指具有審美屬性的語言行為及其作品,包括詩、散文、小說、劇本等。[3]基于此,我們也不難得出文學素養的基本含義,即通過對已掌握的文學知識、語言能力、人文理解進行融合消化,把這些文學素質以“養成系”的方式進行凝聚、內化,進而形成具有鮮明個人特色的穩定品質和內在涵養。
作為一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語文學科具體可細化為不同方面的知識素養或儲備。首先就是其工具性的體現,即基本的語文學科知識,包括漢字音形知識、語法修辭知識、閱讀知識以及寫作知識的儲備,這些都是語文教學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基礎儲備知識。其次是對于教學的一個認知即教學知識的儲備,即基于對小學教育、小學生的特性等的認知所形成的對小學語文教學論的掌握。最后也是最能體現一名教師文學素養的知識素養,人文知識和科學知識,小學語文教育尤其是在新課標要求下的小學語文教育并不僅僅流于簡單的“課本復制”教育,教師需要具備豐富的人文知識及科學知識,并將其運用到日常教學過程中,以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提升他們對于傳統文化知識教育的接受能力,進而提升教學效果,推進語文教學的進步。
表達,在傳統所理解的是將思維所得或者思考所得的成果以某種語言行為或作品進行呈現和闡述,本文所探討的表達素養將不僅僅局限于文學的表達形式,而是賦予其更多的內容,即在新課標要求及新時代發展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在掌握最基本的表達能力技巧(有效的語言行為)的情況下,如何通過不同的媒介、工具將不同的語言行為更好地進行呈現,也更容易被接受。
“教者有所表,學者有所達”是本文所想要探索研究的表達素養的結果輸出,即現代教育工作者需要能夠熟練使用多媒體,并能通過視頻、音頻、PPT等多種形態呈現不同的作品,將語言行為具象化,更生動直觀地進行語文教學,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其建立高效的學習能力體系,為其他學科及今后的學習發展建立牢靠的基石。
文學素養和表達素養可以算作為是教師的教育能力,而小學語文教師的核心教學素養除了需要教育能力之外,還需要有較強的教育情懷,即本文所提及的情感素養。從浪漫主義角度來說,情感素養可以歸納為愛和執著,但基于務實的需求,將其歸納為審美素養、心理素養、道德素養三種類別。
審美素養和道德素養對于教師的要求其實是教師本身是否具備積極和健康的身心審美及審美情趣,因為教師所肩負的不僅僅是語文教學任務的完成,還肩負了對學生的審美修養的引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引導學生感知真善美、創造美、發現美,培養其擁有良好的審美修養,引導其建立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同時,教師還需要有良好的道德素養以及正確的政治思想和價值觀,才能為學生做好之后的學習發展的思維、能力、審美品鑒的奠基工作,培養其感知情境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心理素養從傳統意義來說是指一個人的整體素質的體系,即一個人通過先天和后天環境的影響及學習所積累的內在情緒的一個抽象表示。小學語文教師除了自身具備良好的心理素養之外,還需要掌握兒童心理,把握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規律,幫助其開發學習潛力,促進其學習和心理的共同健康發展。
語文閱讀素養作為國人接收母語信息進行學習的基礎,屬于國家軟實力的范疇,是國家社會文明程度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4]要提高教師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師的核心素養,主要有以下三個途徑。
清代散文家劉開在其著作中也提到“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從這不難看出,學習是沒有盡頭的,需要奮進不息。“要給學生一勺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授業者,更需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一名教師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師,在學生學習啟蒙過程中承擔著重要意義,這也就要求,教師需要在儲備學科專業知識以外,多學習和擴充自然科學的知識,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文科知識的學習,并將所學習的自然科學知識應用于日常教學中,最大程度地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其學習主動性。
教師除了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外,還需要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基于小學語文教師對于小學生教育的重要意義,以及小學生自身的邏輯思辨能力的淺表化和碎片化的特征,我們對于小學語文教師的思辨性思維能力提出了高要求。教師在教學能力提升和積累的過程中,需要學會對同一個事物進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多元解讀。而這需要教師不斷閱讀文學鑒賞名篇、教育教學原理知識等。教師只有不斷學習,重視積累,才能獲得這些知識,同時提升文學素養。
教師是“吃開口飯”的。一個小學語文教師,雖然滿腹經絡、腹有詩書,但不善于表達,僅僅是個知識的儲存器、“移動硬盤”,不算是合格的小學語文教師。優秀的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能做到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語言生動形象、循循善誘、激情滿懷。要在課堂上達到這種效果,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口語表達能力。那么,如果訓練這種能力呢?“話不離口”是原則,即小學語文教師要隨時隨地進行口語訓練。例如,教師可以利用聽新聞聯播的時間跟讀播音,以訓練音準;觀看《經典詠流傳》時跟誦美文,以訓練自己的語感;觀摩演講、說課比賽活動時,同樣可訓練自己的演說技能。
除了重視口語訓練外,小學語文教師也要重視非口語表達技能的訓練。例如,三筆字,“字如其人,人如其字”說的是教師要能寫一手漂亮的三筆字,美觀的書寫是讓學生崇拜的因素之一。作為新時代的教師,其還要熟練地掌握現代教育技術,能自主制作課件,優秀的課件是提升教學效率的有效載體。這些非口語表達技能要想達到一定的水準,教師必須勤學苦練,做到“夏練三伏,冬練四九”。
在百度百科中對于共情能力是這樣解釋的:“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共情是指可以深入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能力。”除了大量的閱讀能培養共情能力以外,與人交流也是一種共情能力培養的方式。共情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教師將教學過程中教材所想要傳達的思想感情更好地傳道授業之外,同時能更好地與學生“感同身受”,做到新課標要求的以學生為本,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學方式,從而激勵教師更加主動地去提升教學能力,提升核心教學素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教師的核心教學素養并不僅僅是局限于一種自我的封閉狀態的學習,而是在努力提升自我核心教學素養的同時,加強交流、融會貫通。教師與同行的交流可以相互學習教學經驗,取長補短;與學生家長的交流可以更直觀地了解學生的狀態及教學效果,可及時對教學方案作出調整或者因材施教,提升教學效果;與其他跨行業交流可以更好地擴散思維,提升思辨性思維能力,拓寬世界觀、格局觀,更好地引導學生建立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小學教師一邊擔著學生的未來,一邊擔著民族的未來,為了應對當下教師教學能力由“偏科型”向“全科型”轉變的發展趨勢及要求,如何綜合提升教學能力也是我們亟需重視的命題及考驗。小學語文教師的的核心教學素養的提升,從宏觀角度來說是對語文學科的發展的一種探索和推進,而從微觀角度來說也是一種對于個人學習能力的一種推動和提升。本文的研究認知尚處于相對淺顯的探索,筆者僅希望能以此讓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師,對于提升核心教學素養引起重視并參與進來,以學生為本,把握小學生的特性并將其合理應用于教學過程中,不斷深化和推動小學語文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共同促進小學語文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