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梅
(甘肅省蘭州市第四十四中學 甘肅蘭州 730070)
為優化學生素質教育,蘭州市第四十四中學在校內開辟出一塊土地,用以開展種植活動,實施七年級勞技課程教學,培養學生的種植技能,使學生通過親自體驗參與種植,了解植物種植、培土、施肥等完整過程,提高學生在生活中悉心觀察、發現問題、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勞動觀和愛勞動的品質。
要開展有效的種植活動,教師就要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精心設計種植活動方案、計劃及教學培養目標(包括種植活動目標),確定所要種的植物,并掌握相關知識。學生要依據自己的種植經驗和愛好確定種植植物,建立種植記錄,深入研究植物的特性,正確使用并修理勞動工具[1],逐步形成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思想意識和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運用所學到的種植經驗,將學習拓展到課外及其它勞動教育內容上,以豐富其種植體驗,激發其探究積極性。
首先,為了豐富學生的種植體驗,教師可要求學生參與種植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包括在校內確定種植地,學習種植流程,準備相關勞動工具,清理、平整土地,制作柵欄,施肥等,讓他們在種植中增長知識。其次,教師應按計劃有序展開種植活動,以加深學生的種植、觀察體驗。再次,教師要組織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對植物展開有效觀察,堅持寫觀察日記,每天記錄觀察結果,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調動感官,認真觀察植物的特征,增長學生的種植經驗。最后,教師應引導學生總結種植經驗,做好勞動成果的展示,通過表彰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勞動、收獲、分享及成長的快樂,以此營造濃厚的種植氛圍[2]。
為加深學生對植物種植相關專業知識的了解,教師可與種植公司聯系,請專業技術人員到現場指導學生科學種植,或邀請專家到校內就植物種植舉行講座,提供豐富的種植經驗,拓寬師生的專業視野。種植活動需要學生合作完成。教師可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以輪植方式管理植物,做好松土、除草等維護工作,并鼓勵學生就維護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展開交流、探討,通過查找資料,嘗試自主解決問題。
初中學生具有很強的探究意識。學校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拓展多項勞動教育活動。在種植活動的基礎上,本校依據實際情況及優勢,豐富了校園勞動教育活動。一是學校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全校衛生環境維護活動,建立衛生維護、檢查、監督小組。小組成員全部由學生組成。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制定了校園衛生維護制度、校園衛生清潔標準及獎罰規定,以推進小組有效行使管理監督職責。全校劃分為不同的衛生片區,各班負責維護所屬片區的衛生。在教師指導下,小組牽頭,每周舉行一次全校衛生片區大檢查,由學生檢查、記錄檢查結果,并形成文字公布,以維持校園衛生。這種勞動教育活動強化了學生維護校園衛生人人有責的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勞動教育及管理能力。二是學校成立校園環境美化小組。小組仍由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實行日常自主管理,從校園內樹木及花草的澆水、施肥、剪枝,到秋季清理干枯枝葉,相關工作均可由學生自主管理。他們自主參與勞動,在親自勞動的過程中了解樹木及花草的生長特性、原理及種植、維護的相關知識,將形成良好的勞動意識、勞動習慣和勞動技能。同時,學生在參與勞動教育的過程中,能認識到自己在校園環境維護方面負有的職責,強化責任意識與管理能力。
一是學校要在校園內部廣為宣傳,增進學生及家長對種植等勞動教育活動的了解,讓學生認識到有益的勞動教育對提高其綜合素養的積極影響和作用,促使家長認識到種植活動開展的價值,從而支持孩子參與種植活動。班主任也可安排學生寫觀察日記,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是結合七年級學生學習及能力提升的需求,教師要有意識地針對種植活動,開發適當的校本教材,以充分推廣植物種植及其他勞動教育活動的經驗,發揮知識普及的作用,促進學生相關專業知識、技能及實踐能力的提高,優化校本課程。
綜上所述,校園種植及勞動實踐活動可使學生接受以往比較欠缺的勞動技能教育,拓寬知識面,培養其愛勞動、學技能的情感,為學生提供了寶貴的實踐場所和機會。同時,在種植、環境維護與管理的過程中,學生能通過觀察提高自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積極的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提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