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蓮美
(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欽北區小董鎮東聯小學 廣西欽州 535022)
小學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時期。新課改的深化對小學閱讀教學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希望教師創新教學方式,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在閱讀教學中開展整本書閱讀,往往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1],對發展學生的語言素養有重要的意義。因此,語文教師要把握這一契機,充分認識到目前閱讀教學的不足,利用整本書閱讀,為學生創造一個自主閱讀的良好環境,讓學生更健康地發展。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以單一篇幅的形式呈現出來的。如果閱讀教學的目標只是讓學生學習課本中的內容,那么,學生的視野和思維就都會被限制在狹小的空間內。這并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會限制學生的思想。整本書閱讀能為學生提供各種文本,讓學生閱讀到不同題材和內容的文章,增強學生閱讀的自信心,給學生一個更加廣闊的閱讀平臺[2]。
進行整本書閱讀時,學生會接觸到說明文、議論文、記敘文等不同的文體,能從整體上感知和分析文本,提高學生閱讀的速度,也能獲得個性化的閱讀體驗。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豐富閱讀體驗的過程,能讓學生掌握各種閱讀的方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通過整本書閱讀,學生會獲得一種閱讀的成就感,改變以往閱讀時的消極情緒,不斷從閱讀中獲取營養和相關的寫作技巧。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會獲得一定的閱讀經驗,也會在不斷地閱讀中潛移默化地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師在向學生推薦書目時,要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書目的亮點,認識到這本書的閱讀價值[3],才能有效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讓學生在閱讀中有所思考。同時,教師要全方位地向學生介紹書目,如作者、封面、插圖等,通過培養興趣,引導學生積極閱讀。教師可以借助課文激發學生對作者的好奇心,刺激學生閱讀,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整本書閱讀習慣,還可以給學生一種眼前一亮的感覺。例如,六年級部編版上冊最后一個單元是魯迅的作品和與他相關的一些文章,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順勢推薦學生閱讀魯迅的作品集《朝花夕拾》,引導學生全面了解魯迅童年和求學時期的經歷。教師在推薦時,應從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出發,讓學生對魯迅的生活產生好奇,進而自主閱讀。
讀和寫是密不可分的。要想讓閱讀真正取得效果,教師在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時,就要引導學生進行讀后感的訓練,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讀寫習慣。學生通過閱讀,肯定會逐漸產生和作者情感上的共鳴。因此,教師就要鼓勵學生在閱讀后積極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師還要選擇一些和課文主題相關的作品,讓學生對比閱讀,進一步增強情感共鳴。例如,在教學了五年級上冊涉及親情話題的《父愛之舟》等課文后,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青銅葵花》,讓學生體會真善美,體會親情之外的一些美好情感,并鼓勵學生寫讀后感,發表自己的感受,訓練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整本書閱讀雖然提倡學生自主閱讀,但并不是讓學生隨意閱讀。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這就需要發揮閱讀分享會的作用。教師應該定期舉行閱讀分享會,以分享、交流的形式,或講故事比賽的形式,幫助學生提升表達能力,也幫助學生分析人物形象,體會作者的創作特色。這對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都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綜上所述,基于整本書閱讀的小學生語文自主閱讀不僅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而且可以為學生打下扎實的文學基礎。老師應該科學、有效地幫助學生選擇適合他們的書籍,更好地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全面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促使學生語文素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