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紹甫
(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林縣高龍鄉中心校 廣西田林 533300)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課程需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1]。這也就意味著,小學階段需要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學困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也是迫切需要教師解決的問題。一切動力的源泉都是興趣。對數學學困生的輔導,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著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對數學學困生的轉化。
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比較簡單。但該學科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學科,對小學生而言,接受起來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升入中高年級之后,知識越來越復雜,一些基礎薄弱的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就愈發感到困難。再加上不正確的學習方法及不積極的學習態度,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與其他同學拉開差距,數學成績會越來越差,自信心會越來越弱,從而成為學困生[2]。要輔導學困生,教師需要從興趣著手,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轉化他們的畏懼心理,激發他們學習的自信心,讓學困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快樂與成長,感受到愉悅與滿足,從而一點一滴地完成學困生的轉化。
小學生理解抽象的問題比較困難。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若只是單純地講解,那么,學生很可能會覺得枯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的輔助功能,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尤其是學困生,學習基礎本就比其他學生更薄弱,教師在講解概念知識時,就要盡可能使用多媒體,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呈現出來,才能降低學困生學習的難度,吸引學困生的目光,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比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制作多媒體課件,展示生活中各種長方體、正方體的事物,如冰箱、電視等。這些事物,學生平時都有接觸,能充分調動他們的感官與積極性。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困生聯想,說一說生活中自己接觸過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從而幫助他們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之后,教師再講授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學困生就更容易記住了。
數學課的導入環節是非常重要的,往往關系到一節課的成敗[3]。導入環節做得好,能使學生迅速進入課堂教學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學困生更是如此。教師要利用好導入環節,抓住學困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比如,在教學“倒數的認識”時,“互為倒數”中“互為”的概念對學困生來說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教師就可以引入以下話題:“談一談自己最好的朋友”“說一說兩者之間的關系”。從學困生比較熟悉的身邊朋友入手,讓他們探討什么是“互為朋友”“互為同學”,學困生就能了解“互為”的含義,加深理解,快速解決教學難點。在學困生掌握了教學難點后,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來講解倒數了:先展示兩張圖片,一張正向的,一張倒過來的,讓學生說一說兩者的關系;再利用漢字提問,讓學生討論“吳”“呆”這兩個漢字,看看這兩個字上下顛倒后形成了什么字,活躍課堂的氣氛。在良好的氛圍中,教師再引入本節課,也就是“倒數的認識”。借助多媒體圖片及漢字,學生能更形象、直觀地感受到倒數的特點。這也就為后面學習倒數知識打下了良好基礎,也提升了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1.適當采用游戲進行教學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用游戲教學的形式來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4]。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目標要求,設計一些簡單的小游戲,既能活躍課堂的氣氛,也能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鞏固數學知識。比如,在教學“20以內進位加法”一課后,為了鞏固所學知識,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玩“撲克游戲”,同桌兩人玩或前后桌四人玩都可以。以同桌兩人游戲為例,每個人手里都有1~10共十張牌,一人隨機抽取對方的一張牌,雙方共同計算兩張牌的和,如6+7得13。誰的速度快,誰就能保住自己牌,并得到對方的牌。最后,看哪一方贏得所有牌。通過這個游戲,學生可以充分練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不會覺得枯燥,而是趣味十足。為了爭取勝利,學生絞盡腦汁,快速運算,盡量做到又快又準,鞏固了知識基礎,提升了運算能力,也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2.組織動手操作活動
小學生的天性就是活潑好動。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個特點來教學。學困生不喜歡數學,但卻喜歡動手實踐。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開展一些動手操作的活動,為學困生創造動手實踐的機會。這不但能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而且能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課時,為了避免在課堂上手動制作長方體和正方體占用太多時間,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提前一天在家完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制作。學生可以尋求父母的幫助,在父母的指導下完成,但自己必須親自參與。通過制作長方體和正方體,學生在無形之中了解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在之后的教學中,教師的教學難度就大大下降了。這也為學困生后期學習長方體及正方體表面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采用小組合作形式學習
無論學生的學習成績或能力如何,他們最終都是要走入社會的。從小學教育階段開始,教師就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合作學習機會,布置生活化的小組合作學習任務。對學困生來說,小組合作學習能以先進帶后進的形式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例如,教學“100以內數的認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數禮物”活動。教師要先準備教學小禮物,如一些小橡皮、若干五片花瓣的花朵、若干十個一捆的鉛筆,以及盒子里的若干紐扣等。這些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東西。然后,各小組自主分工,自由數數,并按一定數量在小組間交換這些小禮物。這種方式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而且能有效吸引學困生的注意力,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促進學困生的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