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濤
(四川省樂山市嘉州學校 四川樂山 614600)
首先是陪伴,俗話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陪伴是愛的最好體現。在以前的教學中,每個科任教師都會發現:學生對班主任總是要敬畏多一點,聽話多一點,感情要深一點。其實原因很簡單,班主任在學校同學生相處的時間長一點,班主任比科任教師陪伴學生的時間要多很多。同樣,在一個家庭中陪伴孩子成長的監護人,孩子同他的感情最好,對他的認同感最強。家長愛孩子不是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生活,而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耐心的陪伴。這一特點也是適用于教師和學生的,一般科任教師到班上上課才能見到學生,只有在學生不遵守紀律的時候,才會找學生談話。這樣,他們同學生相處的時間太少,會淡化師生之間的聯系和情感。在近幾年的教學中,我試著改變師生間的相處模式。利用休息時間,我會找各種各樣的理由讓學生來辦公室,和他們談談心,增加師生的相處時間。特別是去年來我有很好的條件,我支教住校,和學生同吃同住,甚至早晨他們跑早操的時候,我也同在。下午放學,有些學生住校,我也會讓他們到辦公室來一起做作業,一同背書。這樣相處下來,師生間的感情突飛猛進,我明顯感覺同學們對我的認同感加深了,信任感也加強了,學習成績也有很大提高。因此,我認為,在教育過程中陪伴是愛的最大表現。
其次是溝通。我覺得教育過程中愛的另一個重要體現是教師要積極主動地與學生進行溝通。只有溝通,才能了解學生,只有了解了學生,教師才能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對每個學生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方式。當然,溝通不是單方面的,如果教師得不到學生的信任,得不到學生的認同,學生是不會敞開心扉的。因此,溝通是需要以陪伴為前提的。一般學生很少會主動來對教師述說自己的事,這需要教師的察言觀色和教師的主動搭話。隨著談話的次數的增加,教師不但會了解學生的性格,而且會了解學生的家庭以及學生的成長情況、性格形成、學生習慣等等。教師有了這些信息,才能夠為教育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保證了教育教學的效率的提高。因此,溝通是以陪伴為前提的,陪伴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生,了解學生又是為教育服務的。
再次是寬容。我覺得寬容也是教育中愛的體現。寬容學生的過錯,寬容家長的無禮,寬容學生的反復犯錯。個別教師的貪婪和現在的社會環境造成了很多學生和家長對教師的誤解,他們會厭煩有些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方式,會因為個別教師的有償補課導致他們討厭所有的教師,進而抵觸教師對他們作出的某一些要求,在說話和做事上態度極其強硬,某些時候還會對教師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脅。如果教師不去寬容學生或家長的不當言行,那么就會使學生產生厭惡的情緒,就會在教育教學中忽視學生,會把對家長的不滿遷怒于學生。但是,學生畢竟是學生,我們為人師表,本該有一顆寬容的心。因此,愛在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體現,那一定是寬容,就像父母對孩子的愛一樣,不管孩子犯下怎樣的錯,孩子還是孩子,父母還是愛孩子的。教師對待學生也是一樣的,人心都是肉長的,學生也是可以感化的。當學生偶爾一次發脾氣,教師可以忽略,事后像無事一樣與學生相處,學生雖然嘴上不認錯,但在心里也會有所反省。教師對學生家長的寬容,也會對學生起到一個言傳身教的作用,學生也會有樣學樣,學會寬容,學會怎樣與人相處。
最后,適當的懲罰也是教育過程中愛的重要體現。中國自古就有“不打不成才”“黃荊條下出好人”的老話。雖然這些思想都不符合現代的教育理念,但是,我認為中國五千年文化的傳統,有著它的特有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中國自古就是教師拿著戒尺教學生的。教師對學生是有一定的懲戒權的。現代教育是反對教師懲罰學生的,提倡教師對學生要說服教育,可一味的說服教育有時在學生的面前顯得蒼白無力。我覺得在教育過程中的適當懲罰是必要的,但要注意是適當的、是在學生信任教師的前提下,是在教師的說服教育下,是在學生心甘情愿的情況下進行的,這個懲罰可以由學生自己提出。例如,學生上課睡覺,他會對教師提出要站著上課;再如,教師對一些知識點強調了很多遍,可有的學生還會在考試中出錯,這時學生也會提出讓教師或自己打自己的手心,以求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如果學生犯錯,第一步是讓學生明白并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第二步才是怎樣彌補錯誤或怎樣為自己的錯誤負責。教師要告訴學生,讓他們明白,有些錯誤不是知道錯了就可以的,很多時候是需要犯錯者付出相應的代價來彌補的。
在這個“家長舍不得管,教師不敢管”的大環境下,由于我會對學生的錯誤做出一定的懲罰,我發現我的學生更加相信我、更加依賴我。我想,學生還是明白我對他們付出的愛吧。
教學過程中,表面上是教師在對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其實教與學是相互的。教師為學生付出了多少,學生就會回報多少。教師用愛創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接受教育奠定感情基礎,真正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因此,只有這種融入了愛的教育才能讓他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