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建
(盱眙縣第一中學 江蘇淮安 211700)
根據我國新課標的相關要求,初中數學教學要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全面發展。但是,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單一地向學生灌輸數學理論知識的現象。這種現象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發展。因此,教師要根據新課改的相關要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針,通過創新教學手段,以富有趣味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打造數學高效課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構建教學情境、開展實踐活動、運用多媒體教學平臺等手段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
初中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抽象性[1],在開展教學活動前,教師要充分把握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緊緊圍繞學生展開教學活動,通過構建富有生活氣息的教學情境,將抽象化的理論知識形象化,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理論,從而降低數學理論知識的學習難度,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動性。
例如,在開展“垂直”這一課的相關教學時,筆者運用情境教學法設計課前導入,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筆者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了一條河流與一塊麥田,提問:“同學們,現在假設你是這塊麥田的主人,需要將這條河里的水引入麥田進行灌溉。麥田的進水口在這個位置。那么,請同學們思考,怎樣修建渠道最短、最節省力氣呢?大家思考一下,舉手回答。”這樣,通過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學生理解了“兩點之間,垂線最短”的有關知識,還可以鍛煉在直線外一點向直線作垂線的數學能力。學生在生活經驗的指導下,能充分理解所學知識,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此可見,在實際教學中采取情境教學法,有利于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
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運用傳統教學方式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解讀,還要以有趣的課堂活動為輔助,通過游戲的方式培養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要適當在課上開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分組探討實際生活問題,運用數學知識提出解決方案,以達到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目標。相比于傳統教學手段,課堂趣味性活動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互動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比如,在開展“平面圖形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時,筆者設計了以下活動。在課堂上,筆者對學生說:“同學們,這幾天,學校領導為了美化我們的校園環境,決定為大家修建一塊花圃。大家想不想設計一下這塊花圃?”學生都積極參與“修建花圃”的活動。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通過展示花圃的平面圖,引導學生學習知識:“這是一塊正方形花圃,邊長已經為大家標注好了。請大家計算這塊花圃的面積。學校要求花圃的面積要占花壇的二分之一,且為中心對稱圖形。那么,請大家和小組成員展開討論,看哪組設計的樣式最多、最好看。”通過開展“設計校園花圃”的實踐活動,筆者指導學生開展小組內的探討,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精神。在探討結束后,學生設計出了各種各樣符合條件的花圃樣式。由此可見,開展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在感受設計花圃的樂趣的同時,學到有關圖形的理論知識,從而達到構建高效課堂的教學目標。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初中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對初步接觸這些理論的學生來說會比較難學。再加上教師在教學中沿用“教師在講臺上講述,學生在講臺下學習”的模式[2],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教學手段固然有自身的優勢,但已不適合時代發展和學生的需求。對此,教師要及時調整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現代信息技術開展視聽教學,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所學內容,從而增強教學效果。
比如,在開展“二元一次方程式”相關教學時,筆者在課前認真研究了教學材料,結合班內大部分學生的理解能力,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在課上,筆者用PPT為學生展示了校內羽毛球比賽的賽制,然后提問:“各位同學,學校最近舉辦了羽毛球比賽,咱們班的球隊有沒有參加?”學生回答:“有。”筆者引導學生分析這次比賽的基本規則:“比賽規定,勝一場可以獲得兩分,但輸一場就只能獲得一分。如果咱們班的選手要在這全部22場比賽后拿到40分的高分,需要大家贏得幾場比賽?”這樣的問題基于生活中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案例,結合多媒體技術,能引導學生更直觀地運用二元一次方程進行計算,從而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發展,初中數學的教學理念也要不斷進步。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敢于創新,在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下,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知識解讀和訓練,運用情境教學、課堂活動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熱愛,通過構建平等、互助的課堂氛圍,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愛學數學、想學數學、能學數學,最終達到提高學生成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