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元坤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江南區延安鎮中心學校 廣西南寧 530229)
我國新課改對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活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生為本”[1],堅持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在這種新的教學要求下,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既要著重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控能力,也要使學生在數學知識學習的過程中鍛煉自身思維,形成數學思維意識。但是,因為小學生剛開始接受系統教育,對新的理論知識難以形成興趣,數學課本知識的理論性又比較強,所以,教師要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降低理論知識的學習難度,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前巧妙引導、在課上開展趣味活動和小組競賽等方式,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合理的課前引導來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教師可以認真研究教材,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構建合理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展開對數學知識的學習。這種方式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發展。
比如,筆者在“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課的課前為學生準備了一些色彩鮮艷的硬紙板。在教學活動開始時,筆者向每個學生發放硬紙板,用PPT為學生播放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制作過程,在確保學生人身安全的情況下,指導學生剪裁,并用固體膠和透明膠帶等粘合,制作長方體和正方體,并向學生介紹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概念及相關計算公式。在制作完成后,筆者引導學生尋找身邊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物品,并列舉出來。這樣,通過“做一做”“找一找”等活動對學生進行課前引導,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就能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有關概念。
小學是塑造學生各種優秀能力的重要時期[2]。這一時期的教學質量影響著學生今后的成長。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把握好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運用合適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教師可以運用分組學習法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能力,推動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知識。
比如,筆者在開展“表內乘法”的相關教學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記憶乘法口訣表,采用了小組學習模式。為了增強學生靈活應用乘法的能力,筆者將全班學生每4人分為一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乘法口訣的“背誦接龍”活動,要求每個學生背一句乘法口訣,接不上來的就“打手背”。在所有人完成接龍任務后,筆者又組織開展了小組間的有序競賽,用秒表等工具為每個小組計時。用時最短的小組可以獲得獎勵。這樣,通過分組教學法,理論知識被簡化了,學生在寓教于樂的環境中主動學習乘法知識,就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不只是教師的知識傳授環節,還有學生的知識鞏固環節。因此,教師要注重課堂訓練對教學質量的影響。傳統的課堂訓練手段單一,難以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理論知識的過程中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教師可以通過競賽訓練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從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比如,筆者在開展“時、分、秒”的教學活動時,針對學生在課堂訓練中積極性不高的問題,組織了“課堂知識小達人”競賽活動,通過為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題目,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比如,“小明同學早上從家中出發的時間為8點,從他家到學校需要走30分鐘。但小明在經過紅綠燈路口時需要等待1分鐘,小明家到學校有5個紅綠燈路口。假設學校8點30分上課,小明能否及時趕到學校?”在競賽過程中,筆者將全班學生合理分組,通過有一定復雜性的習題,引導他們展開討論與合作,使其在合作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語言表達和數學思考能力,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的相關要求下,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能力,而且要培養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通過課前的巧妙引導、課堂上的分組教學活動及趣味性課堂訓練等手段,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為促進學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