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蘭
(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實驗小學 江西贛州 341400)
本學期,隨著學校“教師成長俱樂部”的成立,一批年輕的教師迅速成長起來,他們無論是課堂教學的駕馭能力、教學方法,還是教育理念,都得到了較大的提升。今天,我們走進三位追夢教師的夢想課堂。
劉桂香老師執教《動物兒歌》時,在上課伊始,就利用希沃白板出示一些小動物圖片,創設情境,讓同學們說一說是一些什么動物,激發他們的表達欲望,學生遇到感興趣的圖片會積極表達、樂于表達。李芳芳老師是未成曲調先有情,在導入新課時,就先聲情并茂地給同學們講楊氏之子的故事,讓學生感知語言的魅力。潘文芳老師在執教《金錢的魔力》,一開始就抓住“金錢”這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話題,讓學生談談錢有什么用,然后順勢引出課題《金錢的魔力》,并發出質疑:金錢又不是妖魔,為什么會有魔力呢?老師以問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急于閱讀感悟文本的興味。
劉老師指導學生誦讀、背誦兒歌的環節讓我印象深刻。誦讀時,劉老師讓學生帶上動作讀、師生合作對讀、師生問讀等,比如:“老師問:什么半空展翅飛?學生答:蜻蜓半空展翅飛……”“誰在半空展翅飛?”“蜻蜓半空展翅飛……”“蜻蜓半空干什么?”“蜻蜓半空展翅飛……”多種形式的穿插,讓學生從讀到背了無痕跡,水到渠成。
文中楊氏之子的語言風趣、機智,李老師趁機抓住重點語句,指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品讀,體會語言的精妙。隨后,李老師在希沃白板創設一個情境,同時出示一組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先讓學生自由讀一讀,再說一說自己欣賞哪一句,為什么?李老師讓學生從品讀中意會,使情感朗讀水到渠成。
劉老師運用“誰在哪兒干什么”的句式,激發學生表達欲望的同時,也注意了學生思考力的訓練。劉老師在指導學生背完兒歌后,讓學生照著樣子說一說:老鷹高空展翅飛。后來就有了學生精彩的“青蛙荷葉呱呱叫”“狗熊樹洞睡懶覺”等奇妙的想象。劉老師讓學生學以致用,既鍛煉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又使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到了很好的訓練。
李老師在引到學生理解課文之后,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楊氏之子九歲,甚聰慧。”這句話,讓學生說說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楊氏之子的聰慧?李老師讓學生帶著問題,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在文中找出相關句子,使學生的獨立思考力得到提升。
《金錢的魔力》篇幅較長,潘老師抓住托德的神態和老板的語言進行分析,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老師適時補充資料來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潘老師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后,出示句型訓練,說說托德和老板在金錢的魔力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因為沒有錢,托德______,老板______;因為有了錢時,托德 ______,老板_____。”這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就更深了,在比較準確地解讀了文中人物在“金錢”面前的不同表現的基礎上,適時進行拓展,有意訓練學生的語用能力,如:“金錢買得到_____,買不到_____;金錢買得到______,買不到_____。”從而,老師有效地向學生滲透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位老師的課堂都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逐步培養學生獲得新知識的能力、解決問題與合作的能力。
劉老師先由小動物的特點入手,再集中識記蟲字旁的形聲字,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了解形聲字的造字規律。借助游戲,老師引到學生識記形聲字,再遷移到句子中,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識字效率。劉老師借助做動作朗讀、表演朗讀來理解兒歌,巧妙地將識字和閱讀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其對自然的熱愛之情與探索興趣。
對于文言文的教學,李老師則是讓學生到多媒體的屏幕前,根據自己的理解動手劃分朗讀的停頓和節奏,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老師采取范讀、指名讀、同桌互讀等形式,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品讀,體會作者情感。在學生理解了課文后,李老師設計了“講故事,讓學生補充語言”的環節,再次讓學生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
潘老師這堂課教學內容豐富,大膽裁剪,重點突出,課堂上借助學習單,把閱讀的空間、思考的空間還給學生。學生學習興趣濃厚,積極投入,整堂課自然、流暢、有的放矢。學完課文后,潘老師組織學生交流對金錢的新認識,進一步升華主題,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
總之,我們學習了追夢教師的三堂課,也給我們帶來思想的碰撞。作為老師,我們要培養學生的言語智慧,逐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