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娜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長橋中心小學 江蘇蘇州 215128)
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課堂重點在于分析課文內容,對學生閱讀量的積累不在教學的日程,培養學生良好的課文閱讀的習慣沒有得到很大的重視,導致現在的小學生的閱讀量不夠豐富,嚴重阻礙了學生今后各項學科學習的發展。因此,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在小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量需要有好的辦法來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如果突然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學生會跟不上節奏,那么效果也是不可觀的。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傳統文化來拓展學生的閱讀量,進而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教師利用傳統文化拓展小學生的閱讀量,可以有效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促進學生的傳統文化底蘊的培養和提升,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閱讀。因此,教師要積極地利用傳統文化來增加學生的閱讀量,促進學生今后能夠更好地發展。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對許多的事物都保持著好奇心,研究心和求知欲。因此,小學生十分的活潑好動,而閱讀是一個靜態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靜不下心來,閱讀量的拓展和積累的效果就顯得不是很明顯。因此,教師在拓展小學生閱讀量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是首要的。那么,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給學生講解相關的傳統文化的故事,利用故事的趣味性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和求知欲,讓學生能夠有效地閱讀,進而促進學生閱讀量的提升。以部編版小學三年級教材內容為例,我們在學習《司馬光》這篇課文的時候,這篇文言文所講的是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教師就可以借助白話文讓學生理解司馬光的故事,進而讓學生多了解這樣的文章進行閱讀,比如“鑿壁偷光”“王羲之吃墨”等,來激發學生對相關閱讀的好奇心,從而促進學生閱讀,豐富學生的閱讀量。[1]
在通過傳統文化拓展小學生的閱讀量的過程中,教師積極地組織有關傳統文化的相關活動,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閱讀量的增加。對于小學生來說,傳統文化活動的開展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動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相關文章的閱讀,了解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以此來讓活動開展得更加的有意義和有趣味。例如,在各個傳統節日或者涉及到一些可以讓學生拓展閱讀的傳統文化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進行傳統文化活動。在活動開始之前,教師就可以給學生準備相關的材料,告訴學生這是活動開展所需要的,這樣學生才能夠進行閱讀。以部編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材內容為例,在進行《荷花》的課文學習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進行“傳統文化之花文化”的活動,然后為學生準備相關的材料,也可以讓學生自行收集相關的資料。這樣,學生在活動開始的時候,就閱讀了大量的有關花文化的知識,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閱讀量,促進了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提升。[2]
在通過傳統文化拓展學生閱讀量的時候,教師需要注意到許多的問題。首先,滲透的傳統文化的內容和學生所要閱讀的內容要相關,這樣才能最大化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果內容不相關,教師在激起學生的求知欲的時候,沒有給予學生對應的期待,那么學生不僅不會閱讀,還會產生抵抗的心理,不利于學生閱讀量的拓展。其次,教師在利用傳統文化拓展學生閱讀量的時候,閱讀的量要適量。如果教師給學生大量的閱讀材料,學生會為了完成閱讀任務而不能很好地消化所閱讀的內容,導致學生只知道文章的大意,卻不了解文章所蘊含的道理,這樣的閱讀不是有效的,學生的閱讀量也得不到增加。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這些問題,將傳統文化和學生的閱讀量有效地結合起來,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3]
小學生閱讀量的增加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師利用傳統文化拓展小學生的閱讀量是現在教學的一種創新。因此,現代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主動地為學生滲透傳統文化,不斷地對自己的教學手段進行反思和總結,力求能夠不斷促進學生語文水平的提升,進而促進學生能夠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