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惠嫻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qū)西寧小學 廣東廣州 510900)
道德與法治學科可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生活,學習道德,在自身活動中獲得經驗,在課堂中對自己已有生活經驗進行體驗與反思。基于此,我在教學中嘗試了以生為本的教育,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的過程中有所感悟,達到以情觸動學生的心靈。那么,創(chuàng)設怎樣的情境,才能使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更加有效呢?我在《生活中不能沒有他們》這一課中的設計從學生的生活感受入手,引發(fā)學生用自己的眼睛關注周圍的勞動者,用自己的心靈感受勞動者與自己的關系,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更高效,具體我從以下幾方面去實施。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利用引人入勝的情境導入新課,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熱情。我在《生活中不能沒有他們》這一課中創(chuàng)設如下情境:明明是一位小學生,他和我們一樣每一天都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瞧,新的一天開始了,在這一天中,有哪些人為小明服務呢?然后,我讓學生回憶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你感受到了哪些人在為你服務?我通過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小明一天的生活”情景,引導學生回顧生活的體驗,感知日常生活中為大家服務的各行各業(yè)的普通勞動者,從而打開生活的通道,為讓學生調查走訪身邊的一位勞動者奠定情感與認知的基礎。
新課程強調,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jù)學生實際和他們所生活的周邊環(huán)境有效開發(fā)課程資源,實現(xiàn)國家課程校本化。因此,本課在設計時,我根據(jù)教學目標,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fā)。我在課前布置了“調查走訪身邊的一位勞動者”社會實踐活動,力求將教材資源與社會資源緊密結合,使學生積累更為豐富的生活經驗。
在教學活動中,為了拉近學生與各行各業(yè)勞動者的距離, 我采集了許多相關的信息資料,通過圖片、音樂、視頻,讓學生直接感知本課學習內容,激發(fā)其學習興趣。為提高教學效果,我在課前設計了表格式的導學案指導學生開展了“調查走訪身邊的一位勞動者”的實踐活動。
活動中,學生對各行各業(yè)勞動者的工作已經有了一定了解,有耳聞、有目睹、有感受。他們先是在小組內交流自己對勞動者的認識,然后在全班范圍內,小組代表講述醫(yī)生、建筑工人、財務人員、交警、公交司機、環(huán)衛(wèi)工人等職業(yè)勞動者的故事。最后,學生交流感悟,從而加深對各行各業(yè)勞動者艱辛工作的肯定。這樣的設計目標鮮明,層次清晰,直指勞動者工作的核心價值,既關注了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形成,又注重了其能力素養(yǎng)的提升。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這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精髓。環(huán)境、生活在人的發(fā)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特別是對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尤為突出。學會做人,主要在生活體驗中實現(xiàn)。因此,我們要善于把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引入生活之中,讓學生在更真實、更廣闊的環(huán)境中去體驗與感悟。我運用多媒體播放一段視頻《環(huán)衛(wèi)工人的一天》。
看完這段視頻,你有什么感受?學生都感受到,環(huán)衛(wèi)工人不管是晴天還是下雨,他們每天都要堅持工作。并且,學生覺得清潔工人的工作很累,我們休息的時候,他們就是最忙的時間。
環(huán)衛(wèi)工人工作這么辛苦,我們平時應該怎樣做?學生紛紛回答:我們應該不亂扔垃圾;我們不要做不文明的事情;我們見到垃圾就要撿起來;我們要做到不隨地吐痰;如果有人不小心亂扔垃圾,我們要提醒他要愛護環(huán)境衛(wèi)生。
我通過創(chuàng)設在我們生活中存在的“環(huán)衛(wèi)工人的一天”的情景,讓學生用耳朵去傾聽,讓學生的用眼睛去觀察,讓學生用大腦去思考,讓學生用情感去熱愛,從而讓他們感知日常生活中為大家服務的環(huán)衛(wèi)工人一天的工作,突出“他們在工作中的艱辛付出”。
為了引導學生的行為,我也創(chuàng)設了日常生活中的另外一個場景:一個孩子在買東西時,把東西亂扔亂放。通過這個反面案例,學生們都感悟到那個孩子這種不尊重別人勞動成果的行為是不對的。我希望站在學生的立場去預設和生成,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用心地觀察,從而有所感悟的同時有所收獲!在師生同構課堂生活的過程中,我欣喜地發(fā)現(xiàn),學生在一個個活動參與中,認知逐漸清晰,情感逐步深化,大家在分享生活經驗與交流情感體驗中澄清了問題和疑惑。
在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在教師智慧的引領下,浸潤于活動之中,感受課堂的魅力與思考的樂趣,這是我在教學中希望達到的教學境界。對此,我緊扣本課教學目標,抓住各行各業(yè)的職業(yè)特點,突出各行各業(yè)人們在工作中的艱辛付出,設計活動流程。我希望站在學生立場去預設和生成,用學生的興趣去探尋,用學生的情感去熱愛 用學生的大腦去思考。這一環(huán)節(jié),我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真實的場景,以體驗的方式,讓學生嘗試參與消防員訓練,從而獲得真實的感受,并從中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要珍惜勞動者的勞動成果,還要尊重普通勞動者的人格。我將富有生活質感的內容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情境對話中感悟知識與生活的關系,將知識升華為生命感悟與生存智慧,并借助其指導人生。
通過之前的模擬體驗,學生對勞動者的艱辛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寫感恩卡的體驗方式,讓情感再次升華。學生從寫感恩卡的活動中去尋找勞動的平凡與偉大,感受勞動價值,進一步懂得感恩、尊重和珍惜,最后呼應課題,結束學習,使課堂的整體性更強。在我們生活中,各行各業(yè)的人都在為我們服務,他們用辛勤和汗水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我們的生活不能沒有他們,我們應該感謝他們、尊重他們,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辛勤的勞動,才有我們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我讓學生拿起手中的筆寫出心中最想說的話,完成一張感恩卡。
在《生活中不能沒有他們》一課的教學中,我始終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體會,從而受到教育和感染,實現(xiàn)品德教育與學生生活的有機結合。杜威說:“教育即生長。” 因而,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他們都是在不斷生長和發(fā)展的。我希望在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中散發(fā)出獨特的魅力,以情境與活動體驗打造高效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