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韓春梅
(1.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實驗小學;2.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教學研究室 山東淄博 255400)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學習活動應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挑戰(zhàn)性的過程。”當前,語文課堂普遍存在這樣的狀況:教師設計的問題過于簡單,課堂就會出現表面“繁榮”,即學生雖然在不停地回答是與否或簡單的一個詞,但問題缺少思考價值、比較封閉,讓他們沒有參與的欲望;教師設計的問題大而不當,會讓學生“無從回答”,只能保持沉默。這些狀況出現的原因在于教師的問題設計不當。為了改善這些狀況,筆者提出了用“開放性問題”點燃學生思維這一行之有效的途徑。開放性問題的“四聚焦”能有效地解決語文課堂面臨的難題。
教學目標引領課堂教學的方向,開放性問題直接聚焦教學目標,使目標更容易達成。而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準確制定目標,則為開放性問題提供了方向。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時,筆者從文題入手,對本單元課文與二年級學過的《北京》《日月潭》和《葡萄溝》等同類課文進行比較分析,發(fā)現二年級直接以地名為文題,而三年級的寫景記敘文《美麗的小興安嶺》《富饒的西沙群島》直接在文題上就點出了特點,整篇文章緊扣題眼,緊緊圍繞一句話來展開。在分析教材的基礎上,筆者制定了“抓關鍵詞句體會西沙群島的富饒”這一目標,讓開放性問題直接指向目標:“作者對哪個地方的描述最能體現西沙群島的風景優(yōu)美和物產豐富?抓關鍵詞句交流體會。”整堂課緊緊圍繞這一問題展開,目標明確,落實到位。
筆者在教學《翠鳥》時,設計了這樣的大問題:你從哪里看出翠鳥的捕魚技術很高?這一問題體現了“兩個開放”:
1.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找到答案。由于每個人都有表達的需要,這就實現了面向全體的開放性。理解能力差的學生可以從直接描寫翠鳥本領高的句子入手,如“它蹬開葦稈,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小魚,貼著水面往遠處飛走了”,通過連續(xù)動詞、比喻句來談它本領的高超。
2.這一問題涵蓋多個段落,學生可以從多個段落談自己的體會,實現了對教材內容的開放性思考。理解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分析,既可以從它“愛貼著水面疾飛,一眨眼,又輕輕地停在葦稈上了”來談飛得快是它捕魚本領強的重要因素,也可以從“小魚悄悄地把頭露出水面,吹了個小泡泡。盡管它這樣機靈,還是難以逃脫翠鳥銳利的眼睛”中它的一雙銳利的眼睛比小魚還機靈來談。有的學生還抓住了看似與翠鳥無關句子:“只有葦稈還在搖晃,水波還在蕩漾”。教師可在課堂上運用追問策略,如“這里只寫了葦稈嗎”,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思維引向深入,生成新的資源。在開放性問題的探討中,學生的學習是生動的、活潑的。
有向開放是課堂活而不亂,且高效的保證。筆者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對大問題設計進行了修改,保證了課堂的開放、高效。一開始,筆者提問:“你從哪個詞句體會出西沙群島的優(yōu)美和物產豐富?”這個問題過于開放,學生可以著眼于任何段落進行交流,交流無序,造成教師不能及時調控課堂。隨后,筆者修改了問題:“作者對哪個地方的描述最能體現西沙群島的風景優(yōu)美和物產豐富?”這次的問題直接指向三、四段,做到了有向開放。通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筆者總結并收回:“西沙群島的海底風景優(yōu)美、物產豐富。文章還描寫了海面、海灘、海島的景色。你又能從哪里體會出西沙群島的美麗或者富饒呢?”在收回到上一個問題的同時,筆者放下了新問題,并讓每個小組選一段做學習匯報,讓課堂過程更加開放。在老師的放與收之間,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進一步提升。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的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要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挑戰(zhàn)欲望。如果問題設計得過于簡單,就會導致學生的思維水平偏低。在教學《巨人的花園》時,筆者引導學生發(fā)現、總結作者運用對比的寫法寫出了花園的變化,再進一步提升問題:文中還用對比手法寫出了什么的變化?這時,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打開了。幾乎每個學生都能從不同角度找出對比的寫法:花園的第二次變化對比,砌起與拆除對比,巨人對孩子的先后態(tài)度對比,孩子對巨人態(tài)度的對比,巨人心情的對比……這個問題顯得過于容易,大多數學生找到一處就心滿意足了。原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我們要讓學生研究某一事物時,既能從一個角度看問題,又在必要時,改變角度看問題,或者同時從幾個角度看問題。”于是,筆者這樣激勵學生:“如果你找到一處,可以;找到兩處,你很厲害;找到三處,你了不起;找到更多,連我也佩服你。”課堂由熱鬧回歸平靜。再次回答時,學生的回答有了質的提高,概括得更加全面,也更加深刻了。開放性問題的挑戰(zhàn)性讓課堂真正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聚焦目標性,使課堂有了方向;聚焦開放性,使課堂更加生動;聚焦有向性,使課堂更加高效;聚焦挑戰(zhàn)性,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開放性問題的“四聚焦”,讓課堂從封閉走向開放,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