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中會
(重慶市銅梁區虎峰小學 重慶銅梁 402560)
盧梭曾說:“在兒童時期沒有養成思想的習慣。將使他從此以后一生都沒有思想的能力。”由此可見,對幼兒的語言教育是必不可少。教師必須在幼兒階段就對學生的語言進行培養,增強學生的語言能力。語言在幼兒學生的日常交流中是必不可少的,是表達幼兒學生思想的重要方式。只有具備良好的語言能力,學生的性格和個人能力才能得到發展。學習本身就是嚴謹、需要獨立思考的。因此,加強幼小銜接,提高學生對語言問題獨立思考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對幼兒的語言教學提供借鑒。
學生只有有了思維能力,才能對問題進行獨立思考,也才能思考語言的相關問題。在幼小銜接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使其在小學的學習中不會落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僅是針對初高中學生而言,對幼兒學生也同樣不可忽視、不可缺少。教師可通過不同方式來拓寬學生的思維,如游戲教學法、多媒體技術教學法等等。教師要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在愉快的氛圍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1]
例如,對于幼兒語文課程《看!春天》的教學,大多數幼兒會走神,心不在焉,提不起興趣,覺得無聊,將注意力放在別的事物上,根本做不到傾聽教師講課。幼兒在沒有大量經驗且沒有認真聽講的情況下很難做出回答。教師可在課程開始之前,利用多媒體為幼兒播放春天萬物復蘇的視頻,通過此方法還能激發幼兒對學習的興趣,提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使幼兒在課堂上能夠緊隨自己的思路,牢固記住自己所講授的相關知識,從而很好地鍛煉了學生大腦的思維能力。
想要培養一個人的能力,教師就要從幼兒這個年齡段抓起。從小培養起來的習慣和能力能伴隨人的一生。因此,教師對幼兒傾聽能力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無論是學習哪一門學科,學生都少不了傾聽。學生如果不具備傾聽能力,其以后的成績也不會太好。教師要在教學中把握好培養傾聽能力的時機,抓住一切能夠利用的機會,去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然而,許多學生還做不到傾聽他人,甚至是假聽。他們看起來做得很正經,但其實早已經走神。傾聽是一種高雅的藝術,也是一種技巧。傾聽需要用心,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耐心和鍛煉來發展這類能力。傾聽是理解別人的重要途徑之一。為了獲得良好的傾聽效果,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傾聽的藝術。每個人在班級內都渴望被尊重,當自己說話被別人傾聽時,心靈也會變得愉悅。因此,在課堂中,教師也應為學生不斷滲透這種思想,使其學會傾聽他人的說話,并養成學會傾聽的好習慣,明白傾聽的作用。
在學習“拼音”這節課時,因為是第一次接觸,學生不免感到陌生。為此,教師可以就每一個拼音打一個形象的比喻,把它們比喻成各種小動物,或者是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要仔細傾聽,避免不能掌握課程的相關知識,導致跟不上教師的步伐。教師也需要在此過程中關注到每一個幼兒,反復提醒他們傾聽的重要作用,使他們都能聽懂課堂內容。
幼小銜接課程并不一定非要采用書本上的各種文字。這樣的方法會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對學習充滿了排斥和厭煩的情緒。教師可運用生活中的物品、大自然的材料來對學生進行引導。自然材料來自于大自然,具有很強的循環性。教師可以把它開發出來。當幼兒在選擇生活材料進行創造時,幼兒可充分發揮自己的發現力和感知力,親身體驗。這樣,幼兒玩得開心,教師也用得放心。幼兒階段的孩子好奇心比較強。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巧用生活材料,以開闊學生眼界和思路為最終目的。教師就是要引導學生自主使用自然材料進行學習和生活,以達到自主創造的目的。只有幼兒自己把知識學會,他們才能真正將其拿到生活中去運用,也才能變成他們自己的知識。否則,他們學習再多也只是走馬觀花,大體了解,根本達不到真正學習的目的。只有學生自己自主地搜尋自然材料,自己進行活動,才能真正達到掌握的目的。[2]
對“古詩”這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如果只是將課本一遍又一遍地讀,他們會感到非常枯燥乏味。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換一種思考方法,根據古詩的大體意思,從現實中找到原型。例如,在學習《詠鵝》時,教師可讓學生真正走出去,仔細觀察公園中的大鵝,努力理解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寫了哪些內容。通過聯系周圍事物的方法,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會更加透徹。這將更有利于促進幼小銜接。
總而言之,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正確引導,提升幼兒課堂的教學質量,提升幼兒的學習感知力,使學生好奇的天性能永遠留存。老套的教學方式已經過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能力和水平,探尋真正適合學生的教學對策。教師要讓學生長大后也能保留小時候的語言學習素養,激發他們對知識的學習興趣,使其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