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明
(中山市三角鎮沙欄小學 廣東中山 528445)
在提倡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培養是一項比較艱巨的任務。這就要求教師要勤于總結、立足課堂,腳踏實地地進行課堂改革實踐,不斷追求創新,尋求高效的學習模式。這對學生綜合音樂素養的提高是非常有幫助的。
音準是學生演唱歌曲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學生若擁有很好的嗓子,卻沒有穩定的音準,是非常可惜的。因此,在音樂課上,音樂教師就要非常重視訓練音準。音準的訓練要持續,有步驟和有目的地去進行。這是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基礎。
小學音樂教學是學生步入音樂世界的啟蒙階段。學生演唱一首歌時,如果音不準,就談不上表現思想感情或者是刻畫音樂形象了。因此,在音樂教學中,音準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
對音準的訓練,教師要從低年級就抓起。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教師就必須給學生樹立正確的音準概念,提倡多聽琴聲、多模唱,特別是音階的模唱。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開展教學。這樣,學生就不會產生“畏難情緒”。例如,一、二年級的學生可只進行模唱五聲音階,讓他們先記住這5個音的高低。到了中年級時,學生就要開始練習七聲音階了。教師要開始對學生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聽辯單音、雙音,甚至是和弦音,分組模唱音程等等。長此以往,學生的音準概念就會逐漸形成。當然,學生音準概念的訓練是一個長期的工作,不可能是幾節課就能解決的問題。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化零為整”的教學模式,每節課拿出幾分鐘的時間去進行音準的專項練習。這樣可以避免給學生帶來枯燥乏味的感覺。日積月累下來,學生的音準提升就會有明顯的進步。
一、二年級的學生比較好動。教師可多用柯爾文手勢進行模唱。這樣既有趣,又能很形象地讓學生感受到音高。借助柯爾文手勢進行練習,大部分低年級學生都能很快地找到音高,效果非常明顯。從中年級開始,教師就要利用柯爾文手勢練習音程,將班級分成兩組,分上下聲部各唱一個音,讓學生習慣和聲的音響效果。這對加強學生們的音準概念有非常大的幫助。到了高年級,教師可以加大練習的難度,利用柯爾文手勢進行一些簡單的旋律視唱,并加上兩個聲部,讓學生們時刻提醒自己音準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良好的節拍感是一個人音樂感覺好的重要前提條件。訓練節拍就是訓練音樂感覺。因此,節拍是學生音樂學習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時,要根據低中高段學生的年齡特點有針對性地實施因材施教。對于低年級學生,教師要以掌握二拍子的強、弱特點為起點,慢慢培養他們演唱時拍拍子的習慣。例如,在開展二、三年級音樂教學時,教師在教唱歌曲時都要求有“美”感地拍著拍子唱。對于中、高年級,教師則要求學生們能跟隨不同的拍子演唱歌曲,并慢慢學習劃拍子及指揮圖式。到了五、六年級的高段教學時,教師則讓學生通過劃指揮基本拍來掌握節拍。為了使學生能夠由易到難地掌握指揮圖式,教師在曲目選擇上則可以找一些速度不快、抒情的歌曲讓學生邊聽邊劃拍。例如,歌曲《月亮月光光》便讓學生既感受到了優美情緒,又學會了劃指揮拍,掌握了指揮技能。這便從側面上提升了學生們的音樂核心素養。
節奏無疑是音樂的“骨骼”。學生在課堂上有步驟地練習節奏,是提高音樂節奏感的重要途徑。例如,中、低年級學生主要以練習四分音符:Ⅹ和八分音符:ⅩⅩ為主,還要適當練習一些較為復雜的節奏,如ⅩⅩⅩ或ⅩⅩⅩ等節奏。高年級學生再開始練習附點節奏,如Ⅹ·以及十六分音符:ⅩⅩⅩⅩ等節奏。在教學每一首新歌時,教師要先將歌曲中一些典型的節奏型進行單獨練習,讓學生們對新的節奏型掌握好后,再學習歌譜。這樣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節奏訓練時,學生要盡可能采用手拍拍子,嘴上念節奏的方式練習,做到眼、手、口三者結合。這樣可以大大促進學生們節奏感的提升。在學校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利用電子琴調好節拍器,讓學生跟隨節拍器拍念節奏。這樣也會提升學生們的節奏感。
節奏感的培養需要長期堅持,并有步驟地進行練習。這樣才能逐步提升學生們的音樂感覺,進一步提升他們的音樂核心素養。
以培養合格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教書育人的目標,音樂教學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高低是其音樂學科核心素養最直觀的體現。良好的音樂感受能力是需要在學習中多聽、多想,才能穩步提高的。它會影響欣賞者對音樂作品的不同理解以及對不同類型音樂作品的評判態度。因此,懂得欣賞音樂是體現一個人整體音樂素養的集中體現,更是音樂核心素養的升華。
音樂欣賞教學要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修養為教學目標,豐富學生的情感、美化其心靈、完善其人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努力營造愉快和諧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被一種愉快和諧的氣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勵,全身心地投入到欣賞活動中,從而提升音樂的核心素養。
例如,在欣賞馬思聰的小提琴曲《思鄉曲》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感受《城墻上的跑馬》的主題旋律,那如泣如訴的旋律讓人體驗到流落他鄉的悲傷感,同時讓學生哼唱一下主題旋律,讓他們體驗這種傷感的情緒。學生們很快進入到樂曲的情緒當中。帶著這種情緒去欣賞第一段音樂,學生對樂曲的理解就能更加深刻了。然后,教師再通過介紹作曲家、小提琴家馬思聰的經歷,讓學生了解樂曲創造的歷史背景,以此加深其對樂曲的理解。教師可設計一些與旋律、速度、力度、音色、曲式等相關的問題去啟發學生。學生通過欣賞對樂曲中所蘊含的音樂要素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這便提升了學生的情感,使其心靈得到了美化,音樂核心素養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