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梅
(甘肅省蘭州市第四十四中學 甘肅蘭州 730070)
近年來,為豐富素質教育內容,推進素質教育成果,各地學校都開展了多樣化的綜合實踐活動,以提高學生在信息收集與處理、分析解決問題等方面的綜合實踐能力。教師需要轉變教育理念,以突出地方特色為目標,積極開發綜合實踐活動,同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以師生共建方式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實踐活動模式。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因此,教師在課程開發上一定要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及興趣特點,以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及社會生活實踐的需求。同時,教師要注重保持各學科間的知識聯系,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對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積極性,以補充學生在單純書本教學中所缺乏的社會生活、環境教育等多方面的知識與能力。七年級學生因為是初步接觸綜合實踐活動,所以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共同確定實踐活動課題的開發。具體而言,教師就是要通過課題將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生生活環境實現有機結合,有效利用、開發學校附近的課程資源,開發和確定學生所熟悉、所關注的文化生活及社會實際等相關問題作為課題,以激發學生的經驗、興趣和能力。例如,我校就根據學校特色及學生實際情況,開展了校園種植、木藝、室內園藝、紙藝、插花藝術、航模等綜合實踐活動,以增強課題的特色性和社會實踐價值。[1]
為了提高學生的能動性和實踐能力,我們在特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中主要采取學生自主實施、學習的形式。在確立了種植、木藝、園藝及插花等特色研究課題后,教師結合學生意愿將其分成若干課題小組,各小組展開不同課題的研究和實踐活動,并擬寫本組課題研究方案。為了便于研究活動的開展,各小組依照組員的興趣特長及能力,設置了校園種植、木藝、室內園藝、紙藝、插花藝術、航模等課題組,力求從不同類型、不同特色展開勞動實踐活動。各小組在教師引導下精心設計活動方案,并對各組員進行明確分工,在調研中各司其職,以充分挖掘學生潛能。各小組利用課外實踐展開校園特色綜合實踐活動,培養了學生調研創新精神及創新能力。
在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教師要具備良好的創新理念,在教學大綱基礎上靈活采取有針對性的活動內容及形式,以尊重和促進學生個性的行成發展。教師通過靈活的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新理念、創新思維,充分展示學生自我個性與創造性。在特色課題研究中,我們雖然在實施中會遇到各種困難,但實踐過程會賦予學生以更開闊的思想,使其能夠大膽想象,充分發揮自我潛智。在整個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經歷過挫折,也取得過收獲,這些經歷和體驗都有助于學生的個性培養和實踐能力的提升。[2]
要促進地方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優質高效實施并取得預期效果,教師需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實踐活動。在整個活動中,教師要轉變角色,由知識傳播者轉變為綜合實踐活動的引導者、推動者與參與者。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綜合實踐活動的方案展開有效的合作、調研、總結,以保證調研活動取得良好效果,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升能力,掌握方法,豐富視野,增長才干。
在組織地方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時,教師要善于利用自己對特色實踐活動的經驗與知識,引導激發學生的智慧和創造性,確保整個實踐活動有目標、有方向、有方法、有成果,從而有效開發出具有學校特色且符合學校教學要求的綜合實踐活動。為了全面有效推進實踐活動并取得良好成效,教師可組織學生外出參觀實踐活動開展情況,以開拓學生視野,豐富其想象力。在整個實踐活動中,由于學生缺乏相關經驗,他們不免在活動中出現偏離方向的現象,教師需要及時糾正指導,幫助學生有效解決問題。
綜上所述,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師需要把握本地區、本校特色文化,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參與積極性、能動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及探究個性。教師要促使學生在整個地方特色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中充分發揮自身潛能,確定有效的調研方法,使整個活動有序、高效進行,最終促使地方特色綜合實踐活動開發達到預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