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峰
(吉林省長春市第八中學 吉林長春 130022)
反思一:從事這一職業,我卻很少聽到身邊有哪個老師說自己喜歡這個職業。我有時在想,從事一生,心力交瘁,毫無幸福感可言,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哀啊! 通過學習一些優秀教師的經驗,我感悟:做為老師,要主動尋找心理平衡的支點,體驗職業幸福。
有段文字這樣描述老師,說老師像把鹽,吃著有點咸,家家離不了,就是不值錢。在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趨向于經濟利益,人心浮躁的情況下,身為教師的我們,面對浮躁的社會,身處如此尷尬的境地,卻要:恪盡職守,無私奉獻,淡泊名利,志存高遠。我們的心,在失衡!于是工作的樂趣沒了,臉上的笑容少了,職業的幸福感缺失了!
反思二:其實幸福,對我們而言,有時是一種理論。在工作實踐中,我們很難真正地感到幸福,這是不是也有我們教育者本身作繭自縛的成分呢?如果我們能夠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用現代教育觀來指導教育教學行為,我們是不是能夠在塑造學生的同時,也能拯救我們自己于“水深火熱”之中呢? 現代教育理念啟示: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我們要踐行教育新理念,快樂從教。
首先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價值觀。老師把學生作為一個平等的擁有一切人格尊嚴的完整的生命體,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尊重學生的人格,維護學生的尊嚴,不諷刺挖苦學生,不打罵體罰學生,不簡單粗暴隨意呵斥學生,不讓學生當眾出丑在課堂上驅逐學生。老師要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樹己之心樹人。
其次要樹立依法執教的執教觀。老師必須以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作為準繩,保護好自己的合法權益。高老師說,做老師要身體好、心態好、修養好、學識好,更要把自己保護好!
最后,要樹立廉潔從教的職業觀。
反思三:教育是一種環境,一種氛圍,也是一種影響和熏陶,既是個體的,也是整體的。如果我們能夠用一種全新的、先進的、人性的理念作為引導,在從教的生涯中,我們也會一路風景,一路收獲:
回顧自己二十幾年的教育教學工作經歷,我曾經有過面對煩瑣的工作手足無措的惶恐,曾經有過學生測評不被認可的尷尬,曾經有過面對學生的頑劣、家長的苛責灰心喪氣的苦不堪言。但當我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在學習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調整自己的教育行為,收獲了很多。
我班有一個學生,一次在課堂上和同學因小事打了起來。想到開學三周以來他一直大錯誤不犯,小錯誤不斷,我就讓他打電話找家長。沒想到我話音未落,他就瞪著眼睛,一臉不屑的沖我喊:“找啥家長啊,屁大個事你就找家長,初中老師天天找家長,我爸天天揍我,我不也還這德行嗎!你不用找家長了,你想把我咋的吧,我背個書包自己走行不行?”“我不想咋的,你需要冷靜,我只想讓你認識自己的錯誤,不想讓你剛上高中就背個書包回家,若是不找家長,你能對自己的錯誤有所認識并改正,我今天就不找家長。”我依然心平氣和。“不找家長,你咋辦都行?”他說。“好,我想知道,你為什么不愿意找家長?為什么對老師如此敵視?”他沉默了片刻,開始平靜地說話了,“我恨老師,也恨我爸,初中的校服上,我寫了兩個字母F和L,一個代表老師,一個代表我爸,中間是一個恨字。剛上初中我犯錯誤,老師總找家長,每次找完家長,回家我爸就打我一頓,我爸是監獄的管教,打人賊狠,就差沒用電棍捅我了,老師更差勁,天天讓我在走廊站著。后來,我臭名遠揚,也就不想好了,哪個老師惹我,我就指著他們罵,學校只要有什么壞事,打架什么的,老師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他們都說對我好,可是我爸往死打我,老師羞辱我,我恨透他們了。”他的話,讓我感到心痛,我對他說:我不找你家長了,你就寫一篇作文吧,我給你話題——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明天早晨給我[1]。他滿口答應,第二天一早,他把作文給了我,出乎我的意料,他的文章不僅文采很好,還對錯誤的認識也很深刻。我讓他在講臺前讀,他讀完,教室里響起了一片掌聲!以后,他也還犯一些錯誤,但我能感覺到他在努力好好地做。期中考試的作文他寫了這樣一段話:在這金色的秋天,我來到八中,開始了我新的生活,以前,我覺得自己是一個無可救藥的人,但老師的寬容,讓我心中不再充滿怨恨;同學的熱情,讓我有了從來沒有過的集體榮譽感。我會好好地改掉自己的壞習慣,在八中,成為一枚飄香的果實。
在教育學生的問題上,我的一點想法是開發有效教育資源,發揮教育合力的積極作用,促進學生自律意識的形成。具體的幾點做法是:[2]
(一)用老師教育學生——言傳身教。我們要同時協調科任老師與學生,與家長的關系,樹立科任老師在學生中的威信。任何情況下,我們都要維護科任老師的聲譽,及時消除學生與科任老師的誤會,肯定科任老師對學生的辛苦付出!
(二)用家長教育學生。老師要和家長建立友好關系,真誠地和家長溝通,任何情況下不數落和指責家長,即使學生有很多缺點,也一定要肯定學生的優點,給家長希望和尊嚴!老師要把家長看成是我們的教育資源,家長會上給家長印發如何教育孩子的文章,讓家長在班級講話,和學生溝通,讓家長給孩子寫家長感言等。
(三)用書籍教育學生。中學生守則,第子規,哲理性散文,《讀者》《哲思》《青年文摘》等雜志,老師讓學生或聽,或讀,或抄,給學生讀名人的報告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