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康艷
(江蘇省儀征市劉集鎮幼兒園 江蘇儀征 211407)
中國每一年都會有很多從農村外出到城市打工的群體,根據統計,當前這部分群體有約一億五千人。由于在城市里學校的生活費和學雜費相對于農村會高出很多,還存在一些城市人歧視農村人的現象,這些打工者所做的工作也會經常變動,出于對這些問題的考慮,很多外出打工者都不想將子女帶來城市,大部分人將子女放在了農村,也就是留守孩子。這部分數據顯示,當前留守幼兒的數量高于兩千多萬。這些留守幼兒基本是讓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在農村撫養及教育居多,這種方式也就是平時所說的隔代教育。
當前,我們國家的隔代撫養存在兩個很明顯的特征:一則,因為隔代撫養監護人跟被撫養者有很大年齡差,并且撫養監護人的知識水平較低,還有的監護人甚至都不識字。不管拿身體能力來說,還是拿文化知識能力來說,隔代撫養監護人的教育水平和撫養能力都不高,尤其在農村中的有些家庭擁有兩三個孩子,不僅讓家里的開支很大,也讓隔代撫養監護人的負擔也很高。二則,隔代撫養監護人跟被撫養者大部分具有血脈聯系,且這些祖輩都會溺愛他們的孫子、孫女或外孫子、外孫女。因為祖輩一般只會給幼兒物質方面的保證,所以他們將盡力去滿足留守幼兒平時生活中的需求,但是精神方面的需求卻被他們忽視了,導致留守幼兒缺少道德以及精神方面的教育。在六歲之前這段時間是培養幼兒學習道德品質、正面情感以及良好性格的特別時期,因為幼兒的父母不能陪伴他們,致使幼兒無法得到父母的疼愛,祖輩們又重視物質上給予滿足,幼兒在精神方面很缺乏,所以留守幼兒一般都會有孤獨的個性、偏脆弱的情感、較為任性、心理封閉等一系列問題,并且幼兒很少見到父母,跟他們的關系會出現問題,不會將父母視為親人。在農村的留守幼兒已經成為了當今社會的很嚴重問題,隔代教育就是其中突出的一點,我們要呼吁其得到更多的重視。我們的社會要去想辦法解決個問題,去讓幼兒有更好的教育,幫助他們良好地發展。[1]
社會一直有對農村外出打工者輕視的觀念,而這個觀念卻是導致如今農村幼兒隔代教育不被關注的一個很大原因。要想提升農村外出打工者在社會中的地位,我們應該著重去宣傳這些外出打工者對于整個社會付出的努力和所做的奉獻,讓社會對農村留守幼兒教育的重視度得到提升。
因為農村留守幼兒父母長期不能陪在他們身邊,導致這些幼兒跟自己父母的關系出現了很多問題,他們不能得到父母給予的關心和疼愛。農村留守幼兒在不能得到父母關愛時,就會把關注度轉向教師,希望教師給與更多關懷。由于這樣的心理作用,當幼兒教師對他們進行夸獎和贊揚時候,他們就會非常開心。因此,幼兒教師在這種環境下擔任著“父母”一樣的角色,要盡可能多地給他們關心和鼓勵,去彌補農村留守幼兒情感和心靈上的缺憾。[2]
1.提高父母教育方面的職責
八歲之前的這個階段是幼兒依戀父母的重要時期,幼兒在父母身上得到感情可以促使他們養成更好的性格。因此,父母要盡可能在孩子四歲之前陪在他們身邊,尤其是母親應該和孩子每天都要進行交流。倘若父母不能留在農村,也要讓孩子跟隨去往城市。
2.改進對農村留守幼兒隔代教育的方法
隔代人撫養孩子已經成為了當今農村的普遍現象,祖輩們應該改進之前的教養理念,學習科學有效的方法,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祖輩可以去一些專業學校接受教育方向的培訓,改進自己的教育思路;憑借閱讀和電視等途徑去看那些教育的內容,同樣能提升對農村留守幼兒的教育方法;社會上的一些服務工作者可以去到農村中留守幼兒的家里進行指導,給祖輩們平時的教育方法提出改進措施,也可以組成咨詢團體,開通電話,進一步提供教育措施。[3]
當前社會,農村留守幼兒的教育成為了社會關注的重點,且可能會長期存在這個問題,影響社會的發展。要想解決農村留守幼兒的教育問題,我們要從各個方向進行,在這些方向中,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特別重要。我們要利用多種方式讓社會提高對農村外出打工者的關注。農村留守幼兒的教育中,教師要做好“父母”的角色,多加鼓舞和關愛幼兒,幫助孩子的祖輩建立起良好教育的理念,以便讓農村留守幼兒的教育問題得到有效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