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燕
(宿遷市蘇州外國語學校 江蘇宿遷 223800)
信息技術具有集視聽于一體的優勢,應用到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能夠增強課堂教學內容的生動性、直觀性和趣味性,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和自主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要提高教學的生動及趣味性,需要從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教學互動等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對于一些抽象的知識點則難以有效呈現,影響了學生的快速吸收和理解。教師把信息技術融合于課堂教學中,有助于發揮其集視聽于一體的優勢,通過多媒體將抽象的化學知識以圖片視頻等方式直觀、形象地呈現給學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學生對教學的參與度。例如,在進行走進化學世界章節的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化學現象、化學試驗室的作用及化學儀器的使用方法等,使學生對化學學科有更全面且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其充分發揮主觀性投入化學學習,不斷提高自身化學綜合素養。[1]
信息技術的優勢在于對教學知識的重難點以生動、直觀、多維、富于趣味的方式加以呈現,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知識點的難度,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提升。例如,在物質構成的奧秘相關知識點的教學中,如果僅憑教師口頭講述及黑板上畫出相關平面圖的方式,很難讓學生快速理解并想象關于原子、分子及其內部結構等概念。但在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師可借助三維立體呈現及動畫視頻呈現的方式,使學生快速理解相關知識點,并強化了學生的記憶和認知。
化學作為一門有著廣泛應用性和實踐性的學科,其很多概念和原理都要依靠化學實驗來進行驗證和演示,并在實驗中推動學生深入掌握相關知識點,同時逐步具備良好的實踐運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見,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實驗教學有其重要意義,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及學生學習需求,創新實驗教學模式,切實通過實驗教學達到預期教學質量和目標。
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因不同原因導致無法有效完成或實施化學教學。其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兩方面:一是因受學校經費及試驗設施配備所限,無法有效實施教材中所要求的所有實驗,難以滿足所有的實驗需求,導致很多教材中的實驗無法正常展開,或即使進行了化學實驗,也難以達到預期的實驗效果。這種情況下,學生難以通過實驗更深刻地理解化學原理及一些抽象的知識點,影響了教學質量。二是在具體化學實驗中,總會存在不少安全隱患,學校化學實驗中學生受傷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因而增加了化學實驗的不確定性,限制了化學實驗的效果。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可借助相關技術建立虛擬實驗室,以真實還原及模仿化學實驗過程及其相關現象,并對實驗原理及現象進行詳細、科學的分析,有助于學生在思維中建立相關形象,從而優質高效地掌握教學內容,提高化學學習效率并培養了學生的化學思維。[2]
教師在進行質量守恒定律章節的教學時,離不開實驗對該定律的驗證及對相關現象的詳細演示,以提示此定律的真實性、有效性和客觀性。借助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展開化學虛擬實驗,將實驗各環節及細節生動展示給學生,同時,還可借助信息技術實現對物質在實驗前及實驗后的質量變化情況做出客觀分析和判斷,再輔之以詳細、真實的數據分析,使學生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真實性與客觀性產生深刻理解,促進了教學效率的提高。例如,在講解燃料的合理利用與開發相關知識點時,對于教材中合理燃燒的教學內容,教師很難通過具體的實驗操作為學生展示整個實驗過程并提示其原理。因為如果操作不慎,就會導致實驗失敗,甚至可能出現不可控的安全隱患。教師需要借助信息技術在虛擬實驗室中完成相關實驗,在保證學生安全的同時,達到實驗的預期教學目的和實驗的有效性。可見,在初中化學教學中,信息技術正在發揮越來越明顯的優化和輔助教學作用,教師需要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水平不斷提升。
綜上所述,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會有更多的先進技術應用于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信息技術專業能力,并有效地將信息技術的教學優勢與課堂化學教學有機融合在一起,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同時,教師通過有效的教學引導,推動學生在化學學習中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化學綜合素養的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