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絨
(安徽省蕪湖市沈巷中心小學二小分校,安徽 蕪湖 241000)
語文教學與其他的科目有所不同,其需要學生不斷積累并夯實基礎知識,積極拓展并延伸學生的語文視野,保證語文教學有深度和廣度的提升。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部編版教材中對閱讀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標,這就需要教師轉變陳舊的語文閱讀教學思路和模式,通過與大人一起閱讀欄目,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閱讀環節中,并能夠與其他人分享閱讀的體驗,這樣能夠強化學生的語文素養、人文素養,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早在20 世紀60 年代,新西蘭的教育學就提出“分享閱讀”的觀念,其主要指的是在輕松和愉悅的親密氛圍中,成人和兒童共同完成閱讀,并幫助兒童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直至20 世紀90 年代之后,“分享閱讀”才走入中國,通過十幾年的潛心研究和探索,在2003 年這種觀點和理念得到了極大的推廣與應用,但是當時分享閱讀也僅僅停留在幼兒教育中,并未使用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
2016 版的一年級語文教材“語文園地”中新增設了和大人一起讀的欄目,其主要精選了一些耳熟能詳的故事、兒歌、傳說以及童謠等,其是銜接幼兒教育到小學教育的橋梁,也是引導小學生從口語表達向書面語表達的樞紐,其能夠幫助一年級學生更好地輸入知識,并理解語文知識,最后將其靈活地應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和大人一起讀中對大人的界定也不僅僅局限在父母或者家長,其還包括哥哥姐姐、教師以及其他親屬等。在和大人一起讀的欄目中旨在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閱讀氛圍,引導學生從更加輕松和愉悅的環境中享受閱讀的樂趣,發現語文閱讀的內涵和意義,并在閱讀中通過與大人的交流,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進而引導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和體驗。
首先,“共讀”的方式轉變了傳統一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由學生自己閱讀或者教師灌輸講解的方式,其將學生和大人相結合,能夠很好地引導學生使用正確的閱讀方法,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根據相關的研究表明,一般情況下讀書習慣在十二歲之前就會養成,在小學時期能夠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對其人文素養有著直接的影響。其次,與大人一起閱讀,是小學閱讀教學的有效延伸,在相互分享閱讀體會中,能夠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同時也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語文視野,對夯實小學生的語文知識具有積極的作用,引導小學生走入更加廣闊的閱讀境界。
大人是學生的引導者與啟蒙者,也是小學生的榜樣,大人的思維方式以及行為習慣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在全民閱讀的倡議下,無論是在學校、家庭或者是在圖書館等場所,都需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共讀”無疑能夠讓學校和家庭有效銜接,從課內和課外全面出發,相互交叉并相互滲透,通過教師與家長的引導共讀,有助于培養學生終身閱讀的良好習慣,為學生以后的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和大人一起讀,完成了“教讀”到“自讀”的過渡;同時也從語文課堂閱讀轉移到家庭共讀,其共同促進了學生的閱讀實踐。在教材所選擇的十六篇文章中,不再僅僅停留在對學生閱讀技巧的培養方面,其根據小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心理特征等,選擇了具有趣味化的文章,比如《小松鼠找花生》《猴子撈月亮》等。其次,從文章的結構來看,語言設置多使用重復以及回環的方式,主要是讓學生對文字進行反復的感知和理解,語言知識有初步的積累,并逐漸提升小學生的語感能力,比如:《小兔子乖乖》第一節和第三節的內容就極其相似,第二節和第四節的句式也基本相同。通過對文字的反復閱讀和理解,小學生能夠將其巧妙地應用到實際的生活中,還能夠與大人進行互動和交流,更有助于為以后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小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好奇心也比較強,對新鮮的事物具有強烈的學習興趣,在小學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閱讀氛圍,能夠極大地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讓小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自主探究閱讀中,同時也激發了小學生的閱讀興趣。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很多信息技術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的環節中,其中多媒體技術能夠將抽象的內容通過圖片、視頻以及動畫的方式轉變為形象化與生動化的內容,這樣能夠幫助小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閱讀的內容,并營造出更加輕松和愉快的閱讀環境,指導小學生學會讀并逐漸積累閱讀的經驗。比如:在《小兔子乖乖》的閱讀中,教師可以為小學生先搜集兒歌的視頻或者音頻等,通過音樂的節奏帶動和感染,學生能夠主動跟隨旋律進行閱讀或者歌唱,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從字音以及字形方面認識漢字,準確掌握閱讀的節奏。
由于一年級學生的自控能力比較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因此這就需要語文教師為學生組織開展多樣化的閱讀活動,將小學生作為主體,引導小學生在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中掌握閱讀的方式。比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然后開展小組閱讀競賽,最后評選出最佳的小組,如《春節童謠》可以讓學生之間相互配合,以做動作和歌唱的形式進行閱讀。此外,還可以讓學生進行閱讀接龍,由一個學生閱讀上句,另一個學生閱讀下句,共同完成閱讀篇目。在閱讀結束之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做好總結,可以讓小學生談談閱讀之后有哪些體會,從閱讀中你獲得了哪些知識等,不僅要讓閱讀豐富化,同時也不能讓其流于形式,避免在閱讀中出現盲目性或者目標不清晰的情況,通過總結和心得交流,更有助于小學生理解閱讀內容。
和大人一起閱讀并非僅僅依靠教師來完成學生的閱讀體驗,還需要充分發揮家庭的作用,通過加強與家長的互動和交流,引導家長對語文閱讀加以重視,與小學生一起完成閱讀。在傳統的家庭觀念中,部分家長沒有清楚地認識到語文閱讀的重要性,認為課外閱讀會耽誤學生的學習時間,甚至有部分家長對課外閱讀持有否定的態度。因此這就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和宣傳,讓家長能夠參與到學生的閱讀中,比如:教師可以通過借助微信、QQ 群等平臺,邀請家長和學生共同完成閱讀任務,并在閱讀中對學生進行指導。如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制作微課閱讀引導視頻,讓學生隨時隨地能夠完成閱讀,同時也可以極大地拓展閱讀的視野,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
閱讀評價是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測評,也是對教師閱讀教學的反饋。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學評價不再僅僅局限在對學生理論成績的考核中,還需要教師對學生的閱讀表現、閱讀技巧的掌握、文字理解能力、閱讀應用等方面做出科學的評價,進而增強學生的閱讀自信心。由于學生的受教育背景、家庭環境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學生之間難免會存在差異性,教師應該尊重差異,并對語文閱讀能力比較差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幫助,讓其在閱讀中能夠掌握正確的技能與方法,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和關心,這樣小學生的閱讀熱情就會高漲;同時教師也應該將學生的閱讀情況及時反映給家長,讓家長在課后多幫助學生進行閱讀指導。
比如:在閱讀《陽光》這篇文章時,其中含有很多“陽光像……”的句式,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按照這一句型進行造句,陽光除了像金子之外,有些學生會提出陽光像水晶、像燈塔、像蠟燭等。無論學生如何使用“陽光像……”進行造句,教師都應該讓學生講出原因,并對學生的思考和積極回答問題做出肯定的評價,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要為小學生給予更多的鼓勵和引導,這樣閱讀的效率才會有極大的提升。
在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有了新的變化,其中閱讀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有了新的教學目標和要求,通過和大人一起讀欄目,極大地轉變了閱讀的主體,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積極性,從閱讀中掌握閱讀知識并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首先教師應該明確其基本的內涵和重要性,并結合小學生的心理需求為其制訂適宜的閱讀方案;同時教師還應該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并開展多樣化的閱讀活動。此外,家長也應該積極配合,共同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