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波
(海原縣西安中學 寧夏中衛 755208)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能夠讓學生學習到知識并且能夠有效地應用這些知識成為了數學教師教學的重要目標。縱觀實際的數學課堂教學,很多的教師雖然付出了很多的精力進行教學,但是學生學習的效果并不理想,使得學生的學習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師教學的方法不夠科學。因此,為了能夠有效地提升數學教師教學的效果,教師必須要能夠處理好課堂教學中教和學的關系。本文針對初中數學教與學關系的策略進行探究。
要想處理好教與學之間的關系,我們首先必須要明確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的地位。教師要能夠全面地了解學生的特點,能夠將學生和教學的內容進行結合,通過課前的預習、課中講授還有課后的復習來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在教學中,學生是主體,因此教師要積極地鼓勵學生能夠參與到課堂的整個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同時,教師也應該積極地引導學生學習,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知識,要讓學生掌握數學學習的一些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式。總之,在新時期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有效地提升教學的質量。[1]
學其實主要是讓學生能夠自主地進行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教師要能夠借助榜樣的力量讓學生認識到學的重要性。新課標提倡學生能夠進行自主和合作式的學習,教師在這個時候需要做好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為了能夠通過學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探究能力,教師應該采用合作式的課堂教學模式,能夠通過合作培養和督促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教師為每個小組設定一個學習的任務,然后讓學生根據學習的內容共同努力完成相應的任務,在完成的過程中每位學生都會積極地為本組做出一定的努力,進行積極思考。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會在潛移默化中將所學習的知識轉化為能力,進而有效地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初中數學七年級《有理數加法》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希望學生能夠進行有理數加法的運算,同時能夠借助于動手和分類、比較,了解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和內在的聯系,在合作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因此,整個教學中教師應該為學生設置一個問題引發學生互相交流。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個這樣的題目:一個球隊在比賽的上半場丟掉了2個球,下半場丟掉了3個球,那么它的得勝球是幾個,算式如何列,然后引發學生和同伴交流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
數學教學中練這一環節是非常重要的。教師需要積極地引導學生借助于學習的知識去處理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能夠改變以往死讀書的現象,能夠在真槍實戰中真正的吸收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意志和數學中強調的嚴謹的態度,通過數學課堂中學生的練來健全學生的人格。[2]
一個優秀的教師要想處理好自己的教,就要努力為學生去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保持和學生良好的互動關系,能夠真正將學生的潛力發揮出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根本上讓學生掌握知識,鼓勵學生去探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能夠給到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內化知識,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給學生更多思考的空間,這樣學生才能夠在教師一步步的引導下完成知識到能力的轉變。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初中數學七年級《認識一元一次方程》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會分析實際問題,找準相等關系,列一元一次方程。在整個教學中,教師應該為學生設計一系列的問題,然后引導學生能夠思考問題然后自主的得出一些答案,教師給到一定的指導。比如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思考這樣的情境列出方程:用一根長24厘米的鐵絲圍成一個正方形,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厘米? 如果設正方形的邊長為x 厘米,那么可以如何列方程。教師在講完一個知識點后鼓勵學生自己總結知識點,調動學生主體性。[3]
在課堂教學中,教與學的關系主要在于學生的參與和教師的引導。教師在課堂上要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讓學生能夠自主地發現問題,并能夠不斷地相互促進,完成課堂的教學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突出以人為本的教學新理念,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才能夠有效地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