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靈
(河南省范縣教師進修學校,河南 濮陽 457500)
為適應世界新的變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明確提出,必須將實踐能力培養放在首位。目前,我國傳統語文教學以課本為中心,部分教學活動是按照教參進行,很少關注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如何對傳統語文教學的方式進行創新,如何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就成為教學改革的重點,同時也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都必須思考的新課題。
實踐性是語文學習最為突出的特征,同時也是語文學習的價值所在,所以,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時,必須結合實際需求,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首先,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大量的知識,學生的體驗和感知能夠幫助他們獲取豐富的感性經驗,在此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內化為學生的認知、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學生正是通過自己的感知,使對事物的感性認知上升至理性層次。教師要盡可能提供機會讓學生親自進行實踐,通過實踐來檢驗自己的認知,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其次,可以檢驗學生掌握的技能。實踐是幫助學生形成技能及增強自身能力的重要方式。實踐鍛煉不僅能夠檢驗學生對理論的掌握程度,同時還可以增強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有利于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進一步擴大課后延伸,培養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近些年來,由于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語文教學和從前相比出現了重大的轉變,廣大教師的觀念也開始發生顯著的變化。由于傳統觀念的作用,目前的語文教學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其一,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不夠突出。新課程改革反復強調,在教學活動當中,必須充分尊重學生,要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要負責引導,但就具體的實踐情況來看,學生在教學當中的地位仍然不夠突出。在教學當中,教師仍然習慣采用灌輸的方式,忽視了對學生的激發與引導,也沒有注重聽取學生的看法,更沒有注重學生自身的需求。其二,雖然采取了方法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培養,但培養的力度不足。在快速發展的社會當中,實踐能力十分重要。學生自身的實踐能力,與學生將來的競爭實力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教師必須認識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價值,并且采取多種方式提升學生實踐能力。但就當前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教師在教學時,仍然偏重于考試成績,而忽略了學生能力的培養。其三,對于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教師的認知不夠清晰。雖然教育部門反復強調,要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許多教師也懂得應當通過實踐活動增強學生能力,但具體操作過程中卻出現了諸多的不足。《標準》中關于“實踐能力”的概念過于模糊,尚未形成統一的概念,導致教師在具體實踐時無從著手。
在語文教學當中,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廣闊的空間,比如在組織班務活動時,可以為學生營造相應的活動情境,不斷拓展學生的活動空間,進而有效地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綜合性是綜合性學習最大的特色。綜合性學習也就是將不同學科、不同的教學方式相結合,不僅學習的方式十分豐富,同時學習的內容也更為廣泛,教師只是起主導作用,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學習的內容。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學習。在語文教學當中,綜合性學習應當將重點放在綜合上,涉及多個學科的內容,但它并非專門的課程,只是一種用于學習的方式。在語文教學當中,綜合性學習亦即教師、學生以及教學資料之間進行互動獲得的經驗,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體系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能夠進一步提升語文學習的開放程度,學習的內容大部分來源于社會實踐,以及學生自己的體驗。綜合性學習完全摒棄了過去陳舊的教學模式,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語文課堂的開放程度,使學生學習的空間更為開闊,使學生逐漸擺脫課堂及教材的限制,不斷從外界探尋可供自己學習的資源,使學生從被動學習逐漸轉為自主學習,使語文教學的空間不斷得到延伸,從而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知識,不斷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針對語文教學改革,《新課標》明確提出:要改變傳統的注重學習的方式,要積極地引導學生進行探索與研究;不斷提升學生自主獲取信息的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不同的學生,其人生經歷不同,形成的經驗世界也不同,而經驗背景不同,看待問題的視角也不同。通過師生溝通、同位交流等方式,創建小組,以小組的模式開展學習。小組所有成員以同一個目標作為中心,彼此承擔相應的責任,成員之間進行平等的交流與合作,親密無間,團結合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會自發地參與各種活動,自發地進行學習,并不存在任何接受或者命令;學生們會自由地發言,共同地解決難題,耐心地幫助對方,通過彼此合作完成學習。合作成功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能力,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與他人交往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與他人合作來完成學習的目標。尤其是學困生,可以通過合作學習提升自覺性,增強自身能力,進一步加快發展,盡可能發揮學生能力,確保資源和信息之間得以共享,從而完成學習的目標。
新課標還提出,對語文教學而言,教科書雖然十分重要,但并不是語文學習的全部。現實生活中蘊藏著大量的語文知識,比如適合學生閱讀的名著、科普讀物等;電視廣播;互聯網信息;甚至是學生平時的生活,都可以在進行精心篩選之后,作為語文教學的內容。在語文教學當中,教師要盡可能開發利用課本之外的資源,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不斷增強學生自己的能力。確保語文真正地融入生活,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從而做到學以致用。在對學生需求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之上,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寬松的空間;按照一定的順序開展活動,倡導快樂學習,注重學生的興趣。
語文課程的任務在于培養和提升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而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主要取決于學生的思維。特級教師寧鴻彬曾經說過:如果學生思維太過狹窄,反應遲鈍,思維不夠縝密,對問題的認知不夠深刻,缺乏足夠的創造力,聽說讀寫的能力就很難達到要求。所以,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時,應立足文本,讓學生自己進行思索和研究,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開展教學活動的同時,教師可以創設情境,或者通過語言以及其他的方式,營造出專門的場景,讓學生獲得豐富的體驗,感覺自己仿佛已經成為情境當中的某一角色,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向學生提問,學生就可以根據情境進行思索,從而完全打開學生的思維。在對學生思維能力進行訓練時,還必須注意拓寬其思維面,亦即擴大課文覆蓋的范圍,學生思維的空間同時也會增大,其思維的廣度也會因此而擴展。所以,教師應選擇恰當的點進行切入,從細節著手,對課文進行深入的挖掘,從而引導學生從一點著手,打開突破口。
在開展語文教學時,教師還可以從不同方面及角度著手,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訓練,在具體的實踐當中,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各種類型的活動,在活動當中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比如可以帶領學生前往歷史博物館進行參觀,然后引導學生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安排學生擔任社區志愿者,幫助群眾解決困難,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不同形式的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更加廣泛地接觸社會,并且通過社會實踐掌握和學習大量的語文知識。
在語文教學活動當中,教師必須要重視培養學生實踐能力,通過增強學生實踐能力來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完成素質教育的目標。舊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新形勢下語文教學的需求,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時,必須放棄舊的模式,對教學的方式方法進行調整,采用新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地學習語文,通過學習來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實踐能力培養需要進行長時間的反復鍛煉,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要立足于教學的內容,引導學生學習語文,掌握運用語言的方法,使學生通過學習掌握更多的知識,從而增強自己的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