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文
(廣西欽州市小董中學 廣西欽州 535022)
初中語文教師應明確情感教育的意義,實施情感教育。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情感,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同時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素質,提高其語文水平。這對學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與寫作水平有著極大的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對所觀所感進行表達與闡述,進而與他人更好地進行交往與溝通。由此可知,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實施已是勢在必行。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不僅能縮短師生距離,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而且可以讓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為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奠定良好基礎。
初中生正處于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也是培養學生情商的重要階段。教師通過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實施情感教育,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情商。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適當添加一些情感教育,能夠讓學生對教師所講授的知識形成更加具體生動的認識,讓學生能夠從語文教學中吸取所需養分,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品格。
部分教師在教學中仍然更重視對知識的講授與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而沒有明確認識到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的重要意義及其必然趨勢。這種傳統的語文課堂會讓學生對其產生一種枯燥無味的感覺,讓學生不能夠自主地思考教材向其展示的中國文化,無法對我國的深厚文化底蘊產生認同感,對于課本中知識的理解也處于表層階段,只能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不能夠感受到作者賦予文章的真情實感。
我國長期以來實施的都是應試教育制度,對語文教學產生的影響較大。再加上,語文作為初中教學中的重點科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忽視學生的情感需求是不可避免的。這就導致學生無法與教師產生共鳴,最終影響了語文學科素養的培養和教育。
應試教育體制的最大特點就是教師與學生面對中考所產生的壓力較大。這使得師生會產生一種緊迫感,將語文變為一種應試工具,無法悠閑地體會課本文章中的感情。
在新課標改革逐漸深入的今天,互動教學模式逐漸被重視并應用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因此,初中語文教師還應重視對互動教學模式的充分應用,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適當添加一些情感教育,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接受教師講授的知識,更好地感受文章作者的情感,強化情感教育的成效。[1]例如,在學習《在烈日和暴風雨下》一課時,教師應通過向學生介紹主人公所處的時代背景,使其感受文字所描述的烈日和暴風雨,想象自己是主人公“祥子”,如何在這樣一個熱得讓人難耐、冷得使人哆嗦的世界里存活,使其真正能對主人公在舊社會的黑暗殘酷與底層生活中的悲慘命運產生共情。然后,教師可采用互動教學模式,在“一問一答”的師生互動中,使學生能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間里對舊社會底層勞動者的同情和深刻理解。這樣就能輻射至老舍先生在創作《駱駝祥子》整本書時的不凡,有效促進情感教育的實施,最終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還應重視創設良好的情感氛圍,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文章所傳達的深意。例如,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語言的力量來對學生的情緒進行引導。教師可運用低沉的教學語言來表達對被迫害主人公的感情,而在講到主人公對壓迫的反抗時,還應用慷慨激昂的語言來表達對主人公行為的崇敬。這樣便能創設情感豐富的語文課堂教學氣氛,讓學生迅速融入到文本所展現的世界中,與作品人事物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提高對文本的解讀興趣。與此同時,教師通過這種情感氛圍的創設,對學生人格的完善與品格的樹立也能產生積極作用。正確的價值觀還能對學生未來的人生產生深遠影響。[2]
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即利用黑板與粉筆來向學生描繪文章中的世界。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枯燥乏味,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當進行情感教育時,教師還應重視對多媒體教學技術的運用,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跨時空地暢游在作者所描繪的世界中,感受不同時代背景下人們的喜怒哀樂,強化文字的感染力與沖擊力,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探究的動力。
在教學《走進戲曲天地》時,教師可以用白板視頻播放博大精深的中國戲曲,如京劇、評劇、越劇、黃梅戲等等,讓學生體驗經典戲曲片斷的韻味。京劇《智取威虎山》表現的“穿林海跨雪原氣沖宵”;越劇《紅樓夢》中“林妹妹”的“似一朵輕云剛出岫”;黃梅戲《女駙馬》中“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等等,教師要真正讓學生依托經驗判定曲種的多元化,以組為單位討論,模仿唱腔,最后通過音像給出對應的戲曲,加深其印象。學生在多媒體的戲曲情境中既能感知中國曲藝的博大精深,又能體會中華文化的悠久燦爛,便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教師應重視情感教育的實施,明確認識到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用的必要性,然后與時俱進地優化教學過程。這樣才能創設良好的情感氛圍,滲透情感教育,確保能夠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