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小佳
(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三棟鎮中心小學,廣東 惠州 516025)
我國的傳統文化是經過幾千年歷史演變,由先輩傳承和保留的文化遺產,其內容非常廣泛,它包含儒、佛、道三家主流文化,并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文字、語言、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科技、宗教、道德、倫理等。在2017 年1 月25 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并實施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在5000 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我們當自覺肩負起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要主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睂W校作為承載我國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的主要陣地之一,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堅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汲取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作為知識傳播重要的載體的老師,我們要加強認識,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握課堂,與時俱進,勇于探索,推陳出新,自覺地承擔起繼承與傳承傳統文化的重任。
學生家長綜合素養較低,家庭氛圍一般。我們知道,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作為培養孩子良好品行沃土的家庭,家風家教好壞直接影響著孩子品行成長的好壞。家里父母的舉止言傳、習慣教育、作風觀念、價值取向、生活方式、待人接物等傳統文化都直接影響孩子的品行成長。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指的是:人要先注重自身修養,有了智慧修養,才能影響家庭成員,經營好家庭。能經營好家庭,才能把國家治理好。由此可見,個人修養的好壞,能決定一個家庭的好壞。而我校地處農村,高年段學生60%都是外來務工子女,學生家長絕大部分都是農民,知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家長自身的綜合素養普遍比較低,家風家教水平低,父母言傳身教做得不夠好,學生則沒有學習傳統文化的榜樣和沃土。
學生獲取傳統文化知識渠道單一。據了解,我鎮暫時沒有傳統文化輔導機構,鎮內的興趣班、輔導班開設情況也不好,質量不高。且我校高年段學生絕大部分都來自農村,家境不富裕,家長沒有多余的精力和時間把孩子送到市內進行培養。而且,學校沒有專門開設傳統文化相關課程,應試教育也沒有指定的傳統文化內容要求,家長都不太重視。
老師教學壓力大,沒有多余的精力研究傳統文化傳授問題?,F在的教育主要任務還是要應試,教師的主要任務還是要放在應試教育上,為了節約課堂時間,在課堂上,老師不能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和應試知識點無關的內容上。
教師的綜合文化素養有待提高,文化的自覺性還不夠高。我校語文老師共32 名,本科以上學歷28 人,經調查,老師的語文知識能力水平比較高,但是語文學科之外的知識能力相對比較弱,知識面比較窄。且老師在平常的語文課程教學中,還沒有養成挖掘文本,拓展傳統文化的自覺性,所以,傳統文化的滲透在語文課文教學中力度不夠。
語文老師作為學校語文知識和傳統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須自身擁有一定的傳統文化素養。只有老師自己的知識儲備有一定的深度、廣度,對我國傳統文化有一定的認識,才能承擔起傳授傳統文化知識的重任。不僅如此,語文老師還應該擁有文化的自覺,應該主動挖掘傳統文化并擁有傳承的意識。因此,作為老師,我們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拓展知識領域,提升個人綜合能力,豐富自身審美見識,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23 課《京劇趣談》,課文介紹了我國傳統文化京劇,但是文中只介紹了京劇的一種道具和一個動作,而且言辭優美含蓄,對于學生來說,理解有一定的難度,需要老師在課上拓展滲透京劇相關知識幫助學生理解。而我校語文老師,經調查,都不是北京人,即使京劇是國粹,也基本上對京劇一知半解。所以在課前,授課老師須先提升自己的京劇文化素養,補習關于京劇的相關知識,依托課文,挖掘更多符合課堂講授的京劇知識,構成講授本課的知識鏈,才能讓學生在“趣談”中產生對我國國粹的認識和喜歡。所以,作為語文老師,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課程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因此,語文課作為傳播傳統文化主要陣地之一的學科,必須承擔起傳播傳統文化的主要責任。作為語文老師也必須牢牢把握課堂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啟發、引導學生。那如何才能把握好課堂呢?語文老師必須要在課前認真備課,做到分析教材,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尋找課堂知識點傳授的契機,高效利用課堂40 分鐘。語文課本里有非常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有待語文老師去挖掘。比如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古詩詞三首》的教學,因為古詩詞原本就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發生的年代比較久遠,所以老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詩詞課文本身、還要拓展我國詩詞的相關韻律知識,詩人創作背景,寫作特色、詩詞情感基礎,推敲用字用詞技巧,拓展節日特點等相關常識,而這些內容,都需要老師課前去挖掘,才能保證在課堂中正確傳授。又比如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課文《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中的五位壯士人物特點鮮明,故事感人。老師在備課時,除了備好課文內容、人物特點、寫作特色外,老師還可以借助文本,挖掘紅色革命故事、滲透我國革命的艱辛與困苦,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學生珍惜現在,好好學習,報效祖國。
1.開展班級傳統文化相關比賽
班級傳統文化比賽,可以依托語文課本,緊扣教材,及時有效。如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第一、二、六單元都有古詩詞精讀課文,共七篇古詩詞供學生學習,可見古詩詞在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由此,語文老師可以借此機會組織班級學生進行詩詞朗誦比賽、班級詩詞大賽、班級詩詞手抄報評比、課前一分鐘詩歌鑒賞活動等。依托課文,老師組織開展相關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又拓展了相關的文化知識,學生好學樂學。又比如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口語交際內容為“聊聊書法”,語文老師便可組織學生進行古詩詞書法作品評比,鼓勵學生通過活動來研究我國書法的藝術魅力。
2.利用我校少年宮活動平臺,開展傳統文化活動課程
我校少年宮是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的鄉村學校少年宮項目,依托學?,F有的資源進行充實、整合、利用,現有美術室、勞作室、電教室、音樂舞蹈室、圖書閱覽室(含電子閱覽室)、體育活動場等10 多個場室。活動場室設施設備齊全,組織機構健全,制度完善,師資配備完善,開辦目標明確,共開設了19 個活動項目:國學經典誦讀、書法、寫作、聲樂、剪紙、繪畫、舞蹈、合唱、田徑、籃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繩、圍棋、信息技術、課外閱讀、電腦繪畫等。這些項目中,輔導員基本上都是專業對口教師,能從專業的角度對孩子們進行輔導,而且以上項目基本上彌補了學生家庭和語文課堂對傳統文化知識補給的不足,成為了我校開展傳統文化活動的主要陣地。
3.打造校園文化、班級文化,增強傳統文化氛圍
馬克思曾說,人創造環境,同時環境也創造人。要讓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有所提高,需要在校園內創造傳統文化的相關環境。比如,書吧、古代名人畫像、名人名句、歷史事件等;課室里也需要打造班級傳統文化墻,讓學生在濃濃的氛圍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久而久之,變得有文化。
萬丈高樓平地起。小學階段是孩子習慣養成最重要的時期,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最佳時期,作為語文老師,我們要有方法和自覺去引導、滲透我國傳統文化,把我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