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艷
(江蘇省沙溪高級中學,江蘇 太倉 215400)
語文核心素養是語文學科最重要的培養目標,作為語文教學主體內容的閱讀教學,也應立足語文核心素養,促進學生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的發展。我國的語文教材主要是文選型教材,教師對選文的理解往往帶有個人色彩,即使是同一篇課文,不同教師所選擇的教學內容也可能千姿百態。那么如何立足文本,確立最有價值的教學內容,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文本價值,成為每個語文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規定了語文課程目標和實施建議,但并沒有規定課文具體的學習內容。我國語文教材主要為文選型教材,一篇課文選擇怎樣的內容作為教學重點基本由教師個人把握。王榮生教授認為:“當前的教學中缺乏對優秀教師所創制的教學內容的總結和提煉,而對于那些即興的‘我以為’式的教學內容也缺乏學理的審查,并且從未驗證過這些無理據的教學內容能否達成教學目標?!彼?,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在教學內容確立層面,主要存在著以下問題:
1.部分教師沒有教學內容意識,把“用教材教”變成了“教教材”,課堂教學面面俱到,在閱讀教學中,對教學內容不加選擇,教學效果較差甚至沒有效果,不能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2.部分教師認識到了閱讀教學內容選擇的重要性,對于教學內容進行了有意識的選擇,但這種選擇充滿隨意性,其選擇依據往往是教師的個人喜好、個人理解、個人經驗,缺乏科學性及學理的審查,選擇的教學內容是不合宜的,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效果甚微。
3.部分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對課文能有基本的理解,但又僅限于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無所適從,無所憑依,缺乏對教學內容選擇依據的明確認識。
所以,在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首先要選擇合宜的教學內容,明確合宜教學內容的選擇依據。
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如何選擇合宜的教學內容,從而最大程度發揮文本的教學價值,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呢?筆者認為,合宜教學內容的選擇依據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學情。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教學內容選擇的重要依據。在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中,學生的現有水平與通過學習后能達到的新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學習的潛力,也就是最近發展區。所謂教學就是帶領學生超越現有水平達到新的水平,所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選擇那些具備一定的難度和挑戰性,同時又是學生通過努力可以完成的內容,從而調動學生積極性,挖掘學生潛能。所以,通過學情調查了解學生的學習經驗和學習需求,確立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閱讀教學內容選擇的重要依據。
二是文體特征。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所確立的教學內容一定要符合文本的文體特性。在高中語文學習階段,教材選文主要以散文、小說、文言文、詩歌、論述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為主,每一類文體都有其特性。散文往往形散神不散,語言優美,注重作者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小說以環境、人物、情節為基本要素,往往以人物為中心,在跌宕起伏的情節中,展現社會風貌,挖掘人性根本。詩歌往往語言凝練,想象豐富,意境深遠,具有音韻美,能夠高度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和作者感情。論述類文本往往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語言嚴謹,邏輯性強,思維縝密。實用類文本主要有新聞、傳記、報告、訪談、科普文章等,有著較強的實用性。文言文文體較多,既有敘事抒情類,又有論說類,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既要立足文言文“言”的共性,又要把握其“文”的個性。 在閱讀教學中,只有充分考慮文本的文體特性,依據文體特性來確立教學內容,才能最大程度發揮出文本的價值。以《燭之武退秦師》一文為例,很多教師在教學內容的確定上定位于燭之武的人物形象, 要知道《左傳》是歷史散文,其意圖不在刻畫人物形象,評判人物品質,所以以分析人物形象為教學目標顯然缺乏學理的依據。《燭之武退秦師》是一篇歷史散文,選自《左傳》,在藝術特色上有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敘述語言簡潔而意義豐富,故事情節一波三折;二是人物語言富有論辯性,言辭婉致但說理有據。因此,立足本文特點,“領會古人辭令智慧”和“認識文章的敘事藝術”,才是最有價值的教學內容。
三是語文核心素養。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是閱讀教學的根本目標,語文核心素養的四項基本內容,語言、思維、審美、文化,是以語言為基礎的和諧共生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四者是綜合推進,整體推行的。但由于文體特征的差異,卻可以以語言為基礎,側重指向某一種素養。 首先,所有文體的閱讀都應當以語言為基礎,均指向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同時,散文常常語言富有韻味,意境優美,在素養指向上側重于審美的鑒賞與創造;論述文常常具有極強的思辨性,邏輯嚴密,側重于指向思維的發展與提升;文言文和詩歌作為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審美的鑒賞與創造和文化的傳承與理解上均有較高的指向性。
新課程強調學習方式的轉變,要求做好學生語文學習活動的設計、引導和組織,即通過有效的學習活動,落實教學內容,培養語文核心素養。有效的學習活動是指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中,積累語言,發展思維,感受文本的藝術美,理解文本的思想文化內涵,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那么,在核心素養視域下,如何設計有效的學習活動呢?
首先要明確學習活動的素養指向。語文核心素養包括四個方面: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交融的,不需要每一項單獨實施,也不需要對每一項進行分別單獨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四者是綜合推進,整體推行的。其中,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中最基礎的素養,每一個學習活動都應當以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為基礎。但是以語言為基礎設計學習活動時,如果每一個活動都既要發展思維,又要提高審美、傳承文化,那么學習活動往往會因目標太多而目標模糊,指向不明,“面面俱到”的結果常常是“面面不到”。四種素養相輔相成,但在學習活動的設計中,卻可以以語言為基礎,側重指向某一種素養,從而做到有的放矢,實現學習活動的有效性。
其二,堅持自主、合作與探究。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創設綜合性學習情境,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來落實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這要求教師在設計學習活動時,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導自我學習,同時,指導學生構建學習共同體,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探究、合作與競爭,實現互促互進。
其三,精心設計活動層次。學生的認知活動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這決定了教師在進行學習活動設計時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通過有層次的學習活動,環環相扣,逐步深入文本。
綜合以上三點,以《伶官傳序》為例,教師設計了以下學習活動:
活動一:讀通文意。借助課文注釋和字典,團隊合作疏通文章,并派代表交流。
活動二:讀出敘事。朗讀文章中寫莊宗生平事跡的段落或語句,概括這些段落或語句寫了莊宗的哪幾件事,并找出對應的時間點。
活動三:讀出議論。歐陽修是如何評價莊宗由興到亡這一歷史事件的?請找出文章中議論性語句并分析這些語句之間的關系。
活動四:讀通敘事與議論。文章中所敘莊宗之事與作者的議論性語句切合嗎?以小組為單位,任選一個事件與議論性語句進行討論,發表觀點并說明理由。
四個學習活動,立足語文核心素養,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層推進。第一個活動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旨在啟動學習,理解文意,為后面的活動奠定基礎。第二個活動讀出敘事,第三個活動讀出議論,第四個活動打通敘事與議論,三個活動由淺入深,逐層推進,從敘事到議論,由具體到抽象,環環相扣,體現了學習活動的階梯性。同時,四個活動均采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在語文核心素養層面,活動二概括事件,旨在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活動三分析不同議論性語句的關系和活動四探究敘事與議論的關系,旨在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三個活動指向明確,有的放矢,均以語言為基礎,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
總而言之,要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選擇合宜的閱讀教學內容是前提,設計有效的學習活動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