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景萬
(重慶市酉陽第一中學校 重慶酉陽 409800)
教育教學改革的進程不斷加快,帶來了全新的教學思維,真正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融為了一體,大幅度地提高了學生感受新知的自主意識,滿足了學生對學科的需求,更增強了學生的探究能力。然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學科教師在組織教學時仍舊采用灌輸式的方法,僅僅關注學生的成績,而忽略了學生的情感變化。學生在獲取和掌握知識時很被動,無法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度發掘。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生整體素養和能力的全面提高。為此,高中生物教師要潛心開發教學資源,發展教學思維,探究新的教學方法,以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發展和提升為航向,真正推動高中生物課堂改革的進行。那么,在實際的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存在哪些阻礙?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課堂教學是與時代發展的腳步緊密相連的。一旦兩者失去聯系,就會與原來的發展脫節,而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就會遭遇到很大的阻礙。那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會隨之而來,學生的主體意識也就得不到提升。學生無法開心地感知所學的知識,更不能成功地把握重難點知識,學習起來就會十分困難。具體表現在:1.教學觀念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無法緊密地結合起來。在傳統高中生物課堂上,部分教師由于受高考的影響,始終以分數來衡量學生,一味地主宰課堂,教學觀念無法凸顯學生的個性,不能與現代化的教學思維融合起來,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難以實現;2.教學方式不能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服務。高中生物教師因為擔心課堂時間不夠用,害怕學生學不好、學不會,不能全面掌握生物知識,因而在組織教學時僅僅依靠口頭闡述的形式,忽視了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內化,導致課堂缺乏生機,沒有趣味性。教師無法形象地呈現枯燥的知識。學生在接受和掌握知識時很無奈。這就直接影響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增強,最終影響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3.實驗教學沒有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整合。教師單純地依靠教材進行實驗研究,沒有過多地進行實際操作。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缺乏激情,沒有動力,不能驗證出實驗的結論,只能強制性記憶。這就導致了不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無法達成。
教學是一個教與學雙向交流,知識不斷延伸、遷移和內化的過程。只有更新教學理念,把學生放在課堂的主體位置,學生的思路才會更加清晰,對所學的內容才會充滿熱情。這時,核心素養的培養也就成為了必然。高中生物教師要進行教學思維的轉變,把課堂交還給學生,不再控制課堂,而是把更多的問題放到學生的手里,引發學生自主思考,以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例如,在就“細胞的基本結構”進行教學時,教師在明確了教學的重難點知識后,然后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使其在自學、討論中一步步地掌握細胞的結構。在閱讀課文時,教師可讓學生舉例說出線粒體、葉綠體、高爾基體、溶酶體、中心體、液泡等主要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以及不同細胞器之間的協調配合。[1]
新技術是現代化的教學方式,是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最具活力的。高中生物教師要根據新課改的要求,積極探索和創新,運用信息技術打破陳舊的教學形式,注重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吸收,多與學生進行探討,把枯燥乏味的知識以形象具體的方式展示出來,豐富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學習范圍,讓學生接受到更新穎的生物知識,促使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例如,在進行“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的課堂教學中,因為教材中涉及大氣污染、水資源缺少、臭氧層空洞、水污染、土壤鹽堿荒漠化、海水渾濁、瀕臨物種滅絕等地球生態嚴重問題,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形象、直觀地播放與之相關的內容,讓學生思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以及方式,以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2]
高中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自然學科。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離不開實驗探究,更與動手操作緊密相連。例如,在進行“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時,為了向學生傳授本節知識,教師可以采用學生喜歡的方式進行講解,恰當地運用現代化方式,先讓學生通過多媒體觀看實驗過程的視頻,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帶領學生進入實驗室,進行生物演示實驗,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的驗證,總結出規律和性質,產生強烈的切身感受。這樣一定能構建生物演示實驗的高效課堂,真正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總而言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目前一線教育者與時代接軌、與新課標融合的重要任務。高中生物教師要主動擔負起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任,立足教學實際,針對上述問題,結合以上教學策略,調整和設計教學結構,關心學生的情感變化,優化教學形式,積極地進行探索、創新和融合,找尋到教學的最佳途徑,制定科學高效的教學計劃,合理安排、布置教學過程,建立完整規范的知識體系,注重學生的綜合發展,轉變學生的思維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從而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提高學生的生物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