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么塔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藏族中學(初中部) 甘肅甘南 747300)
情感是人類共有的精神需求,是每個人的靈魂所在,是一個人的支柱。所謂情感教育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造有利的、和諧的學習環境,并合理地妥善處理教學過程中的情感與認知的關系,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共鳴,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個性,使學生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發展,初中歷史課堂有了很大的改進,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的初中歷史老師更注重的是學生分數的高低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比如教師更關注的是學生是否記住了每個必考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是否熟練掌握了每個歷史事件的教育意義,是否能夠正確地分析出題者的意思等等,卻很少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忽略了教學中的情感目標。學生更像是一個學習的機器,沒有靈魂,長此以往,學生只會覺得歷史的學習枯燥無謂,喪失了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的思想還未成熟,心思比較敏感、脆弱,且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起伏,不能很好地進行情感的宣泄。因此,在實際的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要將學生的不良情緒進行積極的引導,幫助學生獲得正確向上的情感。例如,當教師發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出現了惰性時,可以適時地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多聽聽學生的意見,時刻保持課堂的新鮮感,滿足學生的興趣、情緒、愿望等,以便重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當教師發現學生的學習之心較浮躁時,教師可以適時地放慢教學步伐,給學生多出一些較難的練習題,讓學生受受挫折,幫助他們時刻保持平常心。總而言之,教師的教學方法不能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學情和學生的情感需求做出積極的改變。[1]
初中歷史教學主要是以史料的學習為基礎,課文中的史料除了給學生還原一些歷史真相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透過“歷史”看本質的能力,讓學生能夠獲得正確的情感目標和積極的態度,以便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在實際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深挖教材內容,將認知與情感有效地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能獲得情感的需求,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例如,在七年級歷史上冊《第4課 夏傷西周的更迭》這一章節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通過給學生講一些有趣的歷史的故事,如《大禹治水》《烽火戲諸侯》《桀駕人車》等,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了解到一些帝王的歷史事件和態度的同時,還能滿足學生“愛聽故事”的情感需求,以便達到“寓教于樂、深化教學”的教育目的。另外,教師還可以運用順口溜的方式,來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記憶,如:
夏禹之后不禪讓,奴隸國家禹首創。
夏桀殘暴人民怨,鳴條一戰湯建商。
盤庚遷殷在安陽,紂王無道商要亡。
牧野之戰周滅商,定都鎬京周武王。
普天之下周王土,幽王兒戲西周亡。
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熟記夏傷西周的更迭過程,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滿足了學生的“愉快學習”的情感需求,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對順口溜的反復朗讀,還讓學生感受到奴隸制社會的壓迫和艱苦勞動,讓學生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人生道理,對學生的人生走向有著積極的作用。
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領悟情感,還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學生能夠真正體會到歷史的魅力。例如,初中歷史老師可以組織班級的學生參觀當地的博物館或者歷史紀念館,給學生以“視覺、聽覺”的沖擊,讓學生在歷史面前“真聽、真看、真感受”,以便激發學生對歷史的探索欲望,加深學生對歷史的深刻感觸,對于學生對歷史的學習有著積極的影響。[2]
總而言之,初中是人生的重要轉折點,也是每個人情感發育的關鍵時刻,教師對初中生進行情感的教育尤為重要。在初中歷史的學科的學習中,教師要以學生的情感需要為關鍵,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情感輔導;以學科內容為基礎,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情感滲透;以社會實踐為抓手,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情感沖擊,以便將學生培養成一個德行兼備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