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小英
(呼圖壁縣第四中學 新疆維吾爾 831200)
音樂是最典型的藝術形式之一,是很多人的精神與情感需求,對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良好的審美情趣以及自信的品格有著積極的影響。
在初中現階段的音樂教學中,審美教育需要從全方面來開展,既要從思想方面提升學生對美感形成良好的感知意識與觀念,也要從能力方面培養學生對美感的審視與判別技巧,同時還必須要強化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在目前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對于審美教學的認知能力不足,缺乏主動的引導與培養,在教學設計中也很難體現。因此,音樂教學只能依靠學生被動地接受。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審美意識很難得到應有的鍛煉。
藝術是充滿情感和美感的作品,音樂也同樣如此。學生審美意識必然與其對音樂情感的理解和感受有著強烈的關系。音樂所傳達的情緒,表現的形式,作者的情感以及學生聆聽時的感悟,這種心靈與音樂之間形成的共鳴,是鑄就音樂審美的關鍵,也是聯結人與藝術的情感紐帶。然而,在初中階段,個別觀念稍微落后的音樂教師會把音樂課程當成娛樂性質的唱歌課,忽略了音樂聆聽的藝術美感,也忽視了音樂藝術給人的熏陶。
除了教師存在問題,學生也有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十分片面。在信息化、網絡碎片化的影響下,學生喜歡的音樂種類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有的喜歡西方流行音樂,有的喜歡韓國音樂,有的喜歡日本歌曲。這種外來文化的影響和沖突并沒有發揮拓寬學生音樂認知的作用,反而讓學生忽視了傳統音樂、民間音樂、古典音樂等更多的優質音樂。這不利于學生審美素養的健康發展。
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第一步就是要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美。然而,能夠有效直觀地強化學生感受的教學方式,非情境教學莫屬。因此,教師要掌握創設情境的方法,或者可以借助多媒體的強大表現力,通過構建與音樂內容、性質融為一體的虛擬環境,從而渲染出更加強烈的情感氛圍,讓學生能夠真正地將情感投入其中,從而獲取真實的音樂感受,并逐步體會到音樂的魅力,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形成一種對音樂審美感知的能力。[1]
例如,我在上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電子空間站”這一單元的一節音樂欣賞課時,因為有雅尼先生的電聲名作《夜鶯》的現場演奏錄像,通過電教設備的音響效果,讓學生感到了非常有魅力的電聲音樂。現代化教學設備足以讓學生體會到作品《夜鶯》的魅力。我引導學生聆聽作品中加入了中國的竹笛。笛子的悠揚、清越,小提琴的婉轉、飛揚,大提琴的低沉,電子合成器的音樂糅合在一起,太美了!音樂太走心了!學生為之自豪的中國民樂之美是其他樂器不可替代的。除了美育教育,教師還可借此進行愛國教育,可謂一舉多得。
借著欣賞外國作品之余,我還帶領學生聆聽了我國著名古箏獨奏曲《漁舟唱晚》,并運用多媒體,讓學生一邊聆聽音樂,一邊從大屏幕中感受其畫面,“明月照耀江水,江水輕泛船只,漁夫豐收而歸,歌聲縱貫山谷”。在這樣的畫面中,體會并品味我們民族樂器演奏的音樂,學生心中就會逐漸構建出一幅更加完整的漁舟唱晚圖,并愛上我們的民族樂器,愛上我們的民樂。這樣,學生當中將來還可能會產生幾個古箏演奏者或者是音樂教育家。這些都與其在音樂課中受到的審美感知力有關。
擁有了感受美的能力,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善于發現音樂的美。這需要學生透過思維層面的思考和理解,才能找到音樂中存在的美感。因此,教師需要掌握互動教學的方式,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通過小組討論與分析,讓學生在溝通和交流中獲悉音樂美的表現形式和內在規律,從而逐漸擁有審視音樂美感的能力。[2]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歌舞青春”中唱歌課“青春舞曲”的教學中,我首先借助多媒體,展示了音樂與新疆維吾爾族舞蹈的基本動作,讓學生跟隨音樂做基本舞蹈動作。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舞蹈能力來做。有舞蹈基礎的同學可以跳稍微復雜一些的,舞蹈基礎稍微弱一些的同學手上只做一些簡單的舞蹈動作。目的就是讓學生跟著音樂動起來,舞起來,從而掌握音樂的節點。其次,我將學生分組,共分四組,一組敲擊打擊樂器(三角鐵、碰鈴、木魚等),一組做舞蹈律動,一組演唱,一組練習指揮。四組學生都在動的過程中掌握了音樂節奏,體會到了本節課中新疆民歌的音樂節奏、特點、音樂美感,感受到了舞蹈韻律的節奏感。最后,我讓小組開啟討論模式,共同探究音樂節奏與人的肢體結合起來的給人視覺上的美感,通過學生們相互之間的思維碰撞,讓學生擁有評判音樂、探索音樂、感受音樂的積極性。
除了從教學方法與內容方面進行改變之外,教師還要從教育理念上深入探究。首先,教師要推翻“教師主動、學生被動”的音樂課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基本原則,在教學過程中要給予學生更多表達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感受分享對音樂的理解。其次,教師要增加課堂活動的時間,讓學生在實際參與的過程中學習音樂知識,建立音樂自信。例如,在聆聽輕音樂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填充歌詞并演唱。這能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同時,擁有創造音樂美的意識與能力。這是學生擁有良好審美素養的重要體現。
綜上所述,現代音樂的基礎教育也在隨時代而發展。教師必須要注重學生音樂審美素養的提升,通過改變教學內容、方式以及教育觀念,讓學生具備感受、發現、欣賞以及創造音樂美的能力,從而達成新時代音樂教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