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琰
(甘肅省臨夏市第二中學 甘肅臨夏 731100)
新課標引領下的初中音樂教學應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然而,要想通過音樂教學促進初中生包括審美能力、創新能力等在內的核心素養的提升,教師就要轉變說教的傳統教學模式、優化傳統教學方法。將音樂與肢體動作結合起來的聲勢律動教學法應用于音樂課堂上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提高他們的課堂參與度,還能助益學生對音樂的感悟,幫助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獲得愉悅的體驗。教師將聲勢律動教學法應用于初中音樂教學中,可以讓原本沉悶的課堂活躍起來。這便給學生提供了借助肢體動作表達自己對音樂獨特感受的契機,能將初中生潛在的審美本能喚醒,促進他們審美能力、創造力的提升。聲勢律動應用于初中音樂教學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具有積極推進作用。那么,具體而言,初中音樂教師應該如何巧妙利用聲勢律動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實效呢?
傳統的音樂課堂是教師主動灌輸、學生被動接受。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在音樂課堂上的廣泛運用,音樂課堂變得豐富多彩起來。現代技術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聽震撼,可以成功激活學生對音樂的學習熱情。然而,“歌之不足,舞之蹈之”。許多時候,人們僅憑音樂是無法成功表達內心情感的,而輔之以手舞足蹈則可以將自己的感情盡情抒發出來。將聲勢律動應用于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行通過拍手、踏步等肢體動作將自己對音樂的感悟表達出來。聲勢律動讓學生有了自由發揮的空間,將他們的表現欲成功激發出來。這樣,他們對學習音樂才會充滿熱情。在熱情的支撐下,他們的課堂學習變得主動、富有激情,學習效果自然也能事半功倍。[1]
例如,在人音版七年級音樂《青春舞曲》的教學中,筆者就先利用多媒體將這首歌曲的mv播放給學生看,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聽震撼,以輕松活潑的音樂及優美的維吾爾族舞蹈將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激發出來。之后,伴隨著節奏強烈的音樂,筆者鼓勵學生對視頻當中的一些肢體動作進行模仿。在多媒體及聲勢律動共同營造出的良好氛圍中,學生的音樂學習熱情被成功激活。
教師將聲勢律動應用于初中音樂教學中,還可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增進學生對音樂的體驗,讓學生更好地感知音樂、理解音樂,助益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為了利用聲勢律動增進學生的體驗,教師可以將聲勢律動應用于節奏訓練、應用于歌曲學習或者音樂欣賞當中。節奏訓練當中融入聲勢律動,教師可以根據節奏輕重緩急的差異和變化關聯不同速度、不同類型的肢體動作,讓學生完成,幫助學生在聲勢律動中更好地體會節奏,增強節奏感。在歌曲學習、音樂欣賞過程中,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用心傾聽、演唱的同時,加入自己為之設計的肢體動作。借助肢體動作,學生既可以增強對歌曲、樂曲節奏的理解,還可以體會歌曲及樂曲所營造出的不同意境。[2]
例如,在人音版八年級下冊《獵人合唱》教學前,筆者就先利用口技對不同類型的馬蹄聲進行節奏模擬,讓學生在進行節拍律動的過程中初步感悟不同節拍的強弱之別,將重音拍出來。在歌曲學唱過程中,筆者則充分利用三個樂段在節奏型上的區別,讓學生一邊演唱,一邊想象狩獵時的場景,根據自己對歌曲的理解加入恰當的肢體動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節拍的強弱有了更為精準的把握。他們對歌曲不同樂段所表達出的音樂情緒的區別也有了初步感悟。
音樂是作用于人聽覺的一門藝術。教師將音樂進行條分縷析、揉開掰碎了講給學生聽遠不能起到給學生以美的熏陶,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及創造力的效果。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借助聲勢律動幫助學生充分領略音樂的魅力,啟迪他們的情感,讓學生借助音樂學習獲得審美享受。教師還應善于借助聲勢律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提升他們的創造力。[3]
例如,在人音版七年級下冊《采茶舞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就在學生學唱歌曲的過程中帶領學生進行律動,將成群結隊去采茶、放茶的動作、累了擦汗的動作融入律動當中。在律動過程中,學生對采茶人的辛勞有了深刻體會。再如,在《搖籃曲》的學習過程中,筆者則讓學生一邊輕聲哼唱,一邊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動作創編。他們有的輕柔地擺動自己的身體,模仿母親懷抱嬰兒輕柔晃動的動作;有的輕輕晃動自己的手臂,模仿母親晃動搖籃的動作,各自以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進行動作創編。在聲勢律動的輔助下,他們不僅對柔情真摯的母愛有了深刻體悟,其創造力也在進行動作創編的過程中逐步得以提升。
總而言之,聲勢律動作為一種廣泛應用于當代音樂教學中的先進教學方法,極受教師、學生的歡迎。教師要善于將聲勢律動應用于初中音樂教學中,借助聲勢律動讓學生模仿節奏、創作節奏,在聲勢律動中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助力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對歌曲內容、意境、情感的感悟,讓學生在歌唱、音樂欣賞、聲勢律動過程中感受音樂魅力,提升審美水平和核心素養。